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宋朝女性贴花钿和花钿起源哪个国家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宋朝女性贴花钿以及花钿起源哪个国家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块儿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One〗、花钿(diàn)是古时妇女脸上的一种花饰。起源于南朝宋,花钿有红、绿、黄三种颜色,以红色为比较多,以金、银制成花形,蔽于发上,是唐代比较流行的一种首饰。花钿的形状除梅花状外,还有各式小鸟、小鱼、小鸭等,十分美妙新颖。
〖Two〗、关于花钿的起源,据宋高承《事物纪厚》引《杂五行书》说: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人日卧于含章殿檐下,梅花落额上,成五出花,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奇其异,竞效之”。因故称之为“梅花妆”或“寿阳妆”。在唐代,花钿除圆形外,还有种种繁复的形状。花钿,是将剪成的花样,贴于额前。唐李复言《续玄怪录·定婚店》说韦固妻“眉间常贴一钿花,虽沐浴、闲处,来尝暂去”。剪花钿的材料,有金箔、纸、鱼腮骨、鲥鳞、茶油花饼等多种。剪成后用鱼鳔胶或呵胶粘贴。从出土传世文物图像材料所见,花钿有红、绿、黄三种颜色,以红色为比较多..
〖Three〗、古代还有一种在面颊贴花钿的化妆术,称为面靥或笑靥。相传三国时期,吴太子孙喝酒后在月下舞水晶如意,失手打伤了宠姬邓夫人的脸颊,太医用白獭髓调和琥珀给邓夫人治伤,伤愈之后脸上留下斑斑红点,孙和反而觉得邓夫人这样更为娇媚,很快宫廷、民间就兴起了丹脂点颊,而且流传到后世。梁简文帝诗:“分妆开浅靥,绕脸傅斜红。”即在形容这种妆饰,诗中的斜红是一种和面靥配套的面饰。面靥在唐朝时依然风行,高承《事物纪原》中记载:“远世妇人喜作粉靥,如月形,如钱样,又或以朱若燕脂点者,唐人亦尚之。”从南薰殿旧藏的几位宋代皇后像中可知面贴花钿在宋代犹有余风。
〖One〗、花钿起源于中国,有关文献记载最早出现在秦始皇时期,战国楚墓中的彩绘女俑脸上亦有阶梯状的三排圆点。
〖Two〗、花钿发展到唐朝,进入鼎盛时期,到了宋代,淡雅之美兴起,浓艳风格的花钿逐渐失宠,至元代,花钿终于淡出了女子的妆台
〖One〗、有学者考证,“花钿妆”确切的起源应是在汉代,也有人认为是秦始皇时期,又有人说是南北朝或唐朝。在众多的传说版本中,人们述及比较多的还是南朝时期的一个故事。相传南朝时,宋武帝有个女儿叫寿阳公主,这位寿阳公主生得花容月貌,十分美丽。有一天,公主跟宫女在花园里玩得累了,就躺在殿下歇息,一阵微风吹来,从梅树上飘下一朵梅花,正巧落在公主的前额,染下了一个梅花状的印子。她的皇后母亲看到了,觉得很耐看,就叫公主暂时留着,三天都不要洗脸。其他宫人看到以后,都觉着脸上顶个花印子十分漂亮,于是纷纷效仿。因为梅花毕竟只在冬天开放,其他季节怎么办呢?爱美的人们就想出一个法子,取不同材料人工制成花的样子,来代替梅花贴在额头上。后来,这一化妆方式传到了宫外,在民间广泛流行。此后,“花钿”更是派生出了各种各样的颜色和形状,贴的方位也从额前眉心处,演变到了贴在耳边、眉毛两侧、脸颊等处,或做成饰品插在头发上。
〖Two〗、“花钿”最流行的时期是唐代,晚唐时发展至鼎盛。唐代李复言著有《续玄怪录》一书,可作为一个小小的佐证。书中有一名叫韦固的男子,因不相信月老的“婚姻命定说”,就砍了他命中注定的那个尚在襁褓中的妻子一刀,那小女孩长大以后,果真嫁给了韦固做妻子,有头上的伤疤为证。李复言描写韦固妻“眉间常贴一钿花,虽沐浴、闲处,未尝暂去”,说的就是韦固妻为了遮头上的伤疤,连洗澡和非正式场合也从不将“花钿”摘下来。敦煌莫高窟中的那些女供养人像,许多脸上也都贴着“花钿”,尤其燕形的“花钿”在莫高窟中更是占了很大比例,多贴在耳部附近或额头两侧。令人感到惊讶的是,在莫高窟吐番时代的窟中,帝王和臣子的额前竟然也饰有“花钿”,不知道是出于画者的艺术渲染,还是当时的吐番男子当真作此打扮。
〖Three〗、唐以后的五代十国,在服饰妆扮上承袭了唐代的遗风。编撰于这个时期的《花间集》中,有多处咏到“花钿”的句子,比如:“二八花钿,胸前如雪脸如莲。耳坠金环穿瑟瑟,霞衣窄,笑倚江头招远客。”从这些词中,可以看到当时糜烂而奢侈的世风,这些偷安的小国,最终逐一被宋太祖赵匡胤收编到大宋旗下。
〖Four〗、北宋时,“花钿”依然还在女子中流行。没有酒窝的女子,以“花钿”来代替酒窝;有酒窝的,贴上“花钿”来强调一下。黄的、黑的、绿的、红的,各种颜色的“花钿”可搭配不同颜色的服饰。南宋,自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思想以后,女子必须守贞洁,自然就不在社会上抛头露面,也就不再那么刻意地打扮自己了。元代是蒙古人的天下,花钿渐渐淡出了历史舞台,唯有在一些传世的书画作品和考古发掘中,人们方能找到这种在古代曾经流行了一千年的时尚饰品的影踪。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