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唐朝三省指责的问题,以及和唐朝的三省六部制中三省的职责分别是什么这样设置的目的是什么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下面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One〗、唐朝三省是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
〖Two〗、中书省:负责起草政令。(长官是中书令,正三品,后升正二品。副长官是中书侍郎正四品,后升正三品)
〖Three〗、门下省:负责审核政令。(长官是门下侍中,正三品,后升正二品。副长官是门下侍郎正四品,后升正三品)
〖Four〗、尚书省:负责下发到地方执行政令,下辖吏、户、礼、兵、刑、工六部。(长官是尚书令,正二品。副长官是尚书左右仆射从二品。因为唐太宗担任过尚书令,所以。自李世民之后尚书令无人担任,以左右仆射为长官。六部的长官为尚书)
〖Five〗、三省的长官应该是宰相。但是唐朝三省副长官,六部大臣等等官员只要加参知政事与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就可以成为宰相。但是唐玄宗时尚书省正副长官都不是宰相了。以中书令为首席宰相,门下侍中为次席宰相。其他的宰相一大堆。这样做加强了皇权。避免一个宰相掌权,威胁皇权。
〖One〗、三省,是中国古代的官制制度,肇始于魏晋南北朝,完善于唐,宋辽沿用。三省即中书省、门下省和尚书省,分别负责起草诏书、审核诏书和执行政令(决策、审核和执行),一定程度上起到防止个人专断的作用。
〖Two〗、中书省,置中书令二人,正二品(代宗以前正三品),唐高宗龙朔元年(公元661年)改中书省为西台,中书令称右相。光宅元年(公元684年),改中书省为凤阁,中书令称内史令。开元元年(公元713年)又改中书省为紫微省,中书令称紫微令。后复旧称。
〖Three〗、门下省,置侍中二人,正二品(代宗以前正三品)。唐高宗龙朔二年(公元662年)改门下省为东台,侍中称左相,武后光宅元年(公元684年)称纳言,垂拱元年(公元685年)改门下省为鸾台。开元元年(公元713年)改称黄门省,侍中称监,天宝元年(公元742年)改称左相。
〖Four〗、尚书省,尚书省置令1人,正二品。唐高宗龙朔二年(公元662年),改称中台,废尚书令,改尚书为太常伯,侍郎为少常伯,武则天光宅元年(公元684年)又改称文昌台,不久再改为文昌都省。垂拱元年(公元685年)称为都台,长安三年(公元703年)称为中台。唐代尚书省的办事机构设在长安皇城的承天门大街东侧,位于中书、门下二省之南端,所以又别称南省或南宫。从中书门下发出的诏令制敕,均经由尚书省转发到中央各部门及地方各州县,或者根据诏令制敕的精神制成政令,下达到有关部门。
〖One〗、三省六部制虽然是隋文帝确立的,但是将它运作好,真正发挥应用作用和效率的则是唐太宗李世民。这套制度在唐朝的政治运作中可以大致用一句话来总结,那就是:“追求体制内最大限度的民主”,从而让决策、审议和行政权各自独立出来,将政令与施政分离出来,从而使得权力分配均衡合理且在有效的监督之下运行,做到理性决策,并切实可行。
〖Two〗、目的:分工合作,牵制监督,提高了行政效率;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是中国官制史上的重大变革。
关于唐朝三省指责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