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如果您还对科举 宋朝 苏轼不太了解,没有关系,今天就由本站为大家分享科举 宋朝 苏轼的知识,包括苏轼那届科举有多牛的问题都会给大家分析到,还望可以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我们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One〗、北宋嘉佑二年(1060年),苏轼参加仁宗皇帝亲自主持的“制科”殿试,苏轼入等三等。
〖Two〗、当年的三甲是章衡,状元;窦卞,榜眼;罗恺,探花;此三人为一甲,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赐进士出身;苏轼当年只是中了三甲,赐同进士出身,距离第二名,尚有一定距离。当然,苏轼由于其文学上的巨大成就,至今蜚声中外。
〖Three〗、而当年考第一的章衡,身历三朝,在出使辽国时智勇双全,在当时的大宋也是一身正气、功勋卓著,死后赐葬杭州龙井山,可惜,千年之后,坟茔已无处可寻。
〖One〗、不是,苏轼当时21守,苏辙19岁。
〖Two〗、苏轼21岁中进士!1056年(嘉祐元年),虚岁二十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
〖One〗、在宋仁宗嘉佑二年的时候,年轻的苏轼参加了当时的科举考试,虽然当时的苏轼还没有足够的名气,但是他的文学水平已经初步展现了出来,一路都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在进士的考试当中,苏轼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受到了当时考官的欣赏,在这篇文章当中,苏轼展现出了自己成熟的文笔,令当时的考官叹服不已。只是这位考官对其中苏轼提到的一个“皋陶杀人”的典故不是很了解,不知道出自哪里,但为了不露怯,还是给了高分,推荐给了主考官欧阳修。
〖Two〗、欧阳修在看了苏轼的这篇文章之后也是十分惊叹,对于苏轼这篇文章的遣词造句十分佩服,欧阳修觉得这篇文章很有可能就是一同参加考试的自己的门生曾巩写的,为了避嫌,把这篇本应该拿第一名的文章定为了第二名,结果到了最后拆封的时候才发现,这篇写的很令欧阳修钦佩的文章是一名叫做苏轼的年轻人所写的,欧阳修不禁对他肃然起敬,在后来的考试当中,苏轼再次以一篇文章取得了第一名的成绩。
〖Three〗、尽管欧阳修十分欣赏苏轼考试的时候写的这两篇文章,但欧阳修也不知道苏轼之前提到的那个“皋陶杀人”的典故是出自哪里,欧阳修自认为自己读的书也不算少,于是就找机会斗胆问了苏轼这个典故的出处。对于这个问题,苏轼当时的回答是出自《三国志》的《孔融传》当中,但在欧阳修翻找了之后,还是没有找见出处,于是又来询问苏轼,苏轼当时就将孔融传当中的一段话讲给了欧阳修。
〖Four〗、曹操灭袁绍,以绍子袁熙妻甄宓赐子曹丕。孔融云:“即周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操惊,问出于何典,融答:“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Five〗、当时三国时期,曹操在灭掉了袁绍之后,将袁绍的儿媳妇甄宓赐给了他的儿子曹丕为妻,孔融当时就给曹操讲了一个“周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的典故,曹操听到了之后大惊,问孔融这个典故的出处,孔融就说这是我看到如今的这种情形,自己胡编的一个,曹操恍然大悟,知道孔融是在讽刺自己的这个行为。
〖Six〗、在苏轼给欧阳修讲了这个故事之后,欧阳修也明白了,原来苏轼在文章当中提到的那个典故,也是自己胡编的,只是为了符合文章的思想,证明文章的观点。
〖Seven〗、虽然苏轼在文章当中的典故是假的,但是苏轼却是有着真才实学的,在后来,欧阳修也十分欣赏苏轼的才学,苏轼也得以通过这次科举考试一举进入了北宋的官场当中。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科举 宋朝 苏轼和苏轼那届科举有多牛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