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去福建

网络 2025-01-01 14:40:15 -
宋朝去福建

很多朋友对于宋朝去福建和苏东坡去过福建吗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块儿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古代福建人怎么都南迁广东
  2. 苏东坡去过福建吗
  3. 宋朝从越南引进什么在江南推广

[One]、古代福建人怎么都南迁广东

〖One〗、古代福建人南迁广东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Two〗、首先是因为福建地处海岸线,海上交通非常发达,福建人具有很强的海洋文化和海上活动经验,他们可以利用这些优势在广东水域开展贸易活动。

〖Three〗、其次,广东地理位置接近海南岛和南海诸岛,这些地方都是掌握重要海上贸易的战略要地,为了控制这些地方的贸易利益,福建人开始南迁广东,利用自身的优势在这里开展贸易和殖民活动,最终形成了具有福建文化特色的南方商贸文化。

〖Four〗、同时,福建人南迁广东还推动了两省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和融合,对于两省的繁荣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Two]、苏东坡去过福建吗

〖One〗、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美食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一生仕途坎坷,被贬游历的地方不少,曾任职于开封、凤翔(今宝鸡附近)、杭州、密州(今山东诸城)、徐州、湖州、黄州、登州(今山东蓬莱)、颍州(今安徽阜阳)、惠阳(今广东惠州)、儋州(今海南儋州)等地,卒于常州,葬于汝州郏城县(今河南郏县)。

〖Two〗、未见有历史记载苏东城到过福建。

[Three]、宋朝从越南引进什么在江南推广

〖One〗、宋朝从越南引进【占城稻】在江南推广。占城稻出产于印支半岛的高产、早熟、耐旱的稻种,宋朝时引入我国,并迅速在江南地区推广。占城稻又称早禾或占禾,属于早籼稻。有很多特点。

〖Two〗、二是适应性强,“不择地而生”。

〖Three〗、三是生长期短。占城稻是宋朝时期的一种良种稻。占城人培养出一种良种稻,北宋初年传入我国福建地区。1011年,宋真宗因江淮、两浙地区遇旱少水,遣使到福建取占城稻,多达三万斛,分别在长江、淮河以及两浙地区推广,并命转运使张贴榜文“……稻比中国者,穗长而无芒,粒差小,不择地而生”。宋代占城稻是中国古代典型的外来农作物品种。其在唐末五代传入福建,随后在宋政府的主导下向北扩散,出众的优良品性使其成为长江流域占统治地位的粮食作物,而伴随着地理环境不同,相继演化出繁多的新品种。所以,占城稻对长江流域稻作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占城稻引进无疑是对外贸易发展的结果。关于占城稻的资料,以《宋史·食货志》的记载最广为人知,以《宋会要辑稿·食货》的记载最为详尽,以《淳熙三山志》的记载最为具体(早、晚占城)。占城稻并非仅指占城国种植的稻,而是印支各国普遍有的稻种。占城五谷,以稻为首。该卷《真腊国》条亦云:“厥土沃壤,田我畛域,视力所及而耕种之,米谷廉平。”印支半岛之安南、占城(又名林邑、环王国)、真腊盛产稻米,由于耕作粗放,无灌溉设施,稻米任其自然生长。这和广西地区的情况差不多,直到南宋,岭外的水旱稻种植方式就是如此,《岭外代答》卷三《惰农》条云:“其耕也仅取破块不复深易,乃就田点种,更不移秧。既种之后,旱不求水,涝不疏决,既无粪壤,又不耔耘,一任于天。”占城稻耐旱、耐涝的特性可能就是在这种特定的自然环境和粗放的耕作方式中形成的。占城稻虽以占城为名,但在广西地区和安南、占城、真腊等国普遍种植。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上一篇: 宋朝名行书
  • 下一篇: 宋朝十二行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