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宋朝丞相与唐朝,以及唐代的丞相制度与汉朝相比有什么变化起到了什么作用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汉朝承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唐朝则承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关于丞相制度,三公九卿则有丞相,御史大夫,太尉。三省六部则有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三省六部制采用分权制衡,提高了办事效率,加强了君主专制,削弱了相权。
〖One〗、秦始皇以为只要下面有一批听话、好使唤的小吏,就可以治理天下了。但是,秦朝二世而亡,让汉朝的皇帝明白了,光有治理术不够,还得解决统治的合法性问题。从汉武帝开始,开始重视儒家,兴太学,实行五经博士制度。文官制度,成了皇权的行政支柱。
〖Two〗、文官政府的头就是宰相。汉代以前,宰相是私臣,君主的家事和国事,公私不分,都是宰相这个大管家来打理。
〖Three〗、汉武帝之后就不一样了,国事和家事分开了。家事主要是皇帝自己管。宰相率领文武百官执掌朝廷。重大决策由皇帝拍板,政府管理由宰相实施。这种划分君权和相权的方式,有点像现代的企业管理。皇帝是董事长,有用人之权,宰相是总经理,执掌日常事务。宰相的权力很大,君主的命令必须经由宰相的副署方能生效。比如说,唐代的时候就有规定,军国大事,哪怕是皇帝的命令,宰相有权决定是否同意颁布,盖上宰相印,皇帝的命令才生效。所以,历史上常常发生宰相拒绝副署、退回皇帝诏书的故事。
〖Four〗、汉唐的皇帝为什么不学学秦始皇,给自己留有更大的权力呢?非不欲也,乃不能也!为什么?除了我刚才说的治理天下要有专门技艺之外,最重要的是,在汉唐两朝,士大夫背后还有功臣家族和门阀势力撑腰,君主对他们也有点奈何不得。
〖Five〗、到了北宋,虽然世家大族衰落了,但宋太祖为了防止藩镇割据,杯酒释兵权,要制约武将,就要重用文官,尊重士大夫。北宋的君主,大都开明大度,对读书人礼让三分。这要感谢宋太祖留下的好传统。宋太祖当政的时候,宰相赵普要提拔某个人,太祖不喜欢他,拖着不批。赵普不高兴了,批评皇帝说:“赏罚分明是古往今来的规矩,岂能以陛下个人好恶来定夺?”皇帝还是不理,走开了。赵普急了,追上去,不肯罢休。太祖自知理亏,竟然拗不过宰相,只能悻悻然批准了。
〖Six〗、宋太祖曾经立下一条规矩:“不杀大臣和言官!”宋代的士大夫地位是很高的。宋朝的君臣关系,君像一个君,臣像一个臣,大都符合儒家的圣君贤相标准。前几年有一个问题问历史学家: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你愿意生活在哪个朝代?你猜到了吗,许多历史学家选取的竟然都是宋代!
〖Seven〗、可惜的是,这种共治的局面,并没有持续下去。
〖Eight〗、有一句非常流行的话,叫“崖山之后无中国”。崖山一战,南宋的残兵被蒙古大军全部歼灭。很多人认为,中国文化从此断绝。这个说法未必准确,因为元代以后,中华文明依然还在延续嘛。不过,如果换一种角度,宋朝灭亡之后,士大夫跟君主共治天下确实终结了。崖山之战,确实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关键节点,这就是宋元之变。
〖Nine〗、在元代以前,不管是功臣集团、世家大族还是士大夫,总有一种势力可以跟皇权抗衡。但是,崖山之后,这种势力不存在了。这当然跟蒙元的异族统治有关。
〖Ten〗、元朝的统治者把臣民分为四等,蒙古人、中亚来的波斯人、阿拉伯人都是可靠放心的阶级,而汉人即使做官,也不能担任正职。至于宰相大臣,更是轮不上了。蒙元皇帝是说一不二的大可汗,是丛林世界的狮子王,卧榻之旁决不容他人酣睡,哪里还容许有士大夫和大可汗共治天下?
1〖One〗、不过,元朝开创了绝对的君主专制却不懂得如何把它制度化。真正让它变成一套制度的是继之而起的明朝。别看明朝回到了汉人当皇帝的时代,但朱元璋在政治上继承的却是元朝的绝对君主专制,而且将它制度化了。
1〖Two〗、朱元璋废除了宰相制,这是中国政治史上的大事变。士大夫能够跟君主共治天下,制度上靠的就是相权。如今,宰相没有了,六部尚书直接向皇帝报告,对君主负责。儒家士大夫的文官政府再也没有能跟皇权相平衡的相权。
1〖Three〗、明清的官员,不要说权力,连性命都捏在皇帝的手上。宋太祖曾经定下“不杀大臣”的祖训,所以宋代士大夫有安全感。到了明朝,朱元璋把读书人看成奴才和家畜。他稍不满意,便在大庭广众之下,剥掉臣下的裤子,打得血肉横飞,当场打死的也不在少数。
1〖Four〗、回过头来看秦汉到明清的历史,非常令人感叹。皇权越来越集中,文官的地位越来越低,成为秦始皇建立大一统之后的总趋势。这一点,从君臣见面时所行之礼就可以看出来。汉代的丞相面圣,皇上必须起身相迎;唐代的三省长官去见君主,皇上还能请坐赏茶,君臣在一起坐而论道;到了宋代,宰相在君主面前,只能毕恭毕敬站在那里,叫作“立奏”;明朝呢,从首辅到文武百官觐见皇上,就要行三跪九拜之礼了。
1〖Five〗、皇帝这么厉害,明朝的士大夫是否都给吓坏了呢?错了。我之前讲过,到了明朝儒学发展出阳明心学,给士大夫很大的精神鼓舞。明朝士林当中,竟然形成了这样一种风气,谁给皇帝提意见,提得越尖锐,名气就越大,如果因此而受到廷杖,那就是流芳百世了。于是前赴后继,一个倒下了,另一个又站出来了。
1〖Six〗、最出名的莫过于海瑞了。海瑞在奏疏中批评皇上虚荣、自私、多疑,气得嘉靖皇帝大声喝令:“抓住这个人,不要让他跑了!”旁边的宦官不慌不忙地跪奏:“万岁不必动怒,这个海瑞向有痴名,听说他已自知必死无疑,他在上奏之前,已经买好一口棺材,召集家人诀别。仆从早已吓得统统逃散,这个人是不会逃跑的”。嘉靖最后命锦衣卫将海瑞抓到死牢,差点杀了他。
十相中,唐朝的四位分别是:常衮,李宗闵,李德裕,杨嗣复。
常衮(729-783年)的名声不大,但是他是少见的状元宰相。常衮字夷甫,河内郡温县(今河南温县)人。
常衮状元登第的日子很好记,因为这一年爆发了安史之乱,即唐玄宗天宝〖Fourteen〗、年(755)。
唐代宗大历十二年(777年),常衮正式拜相,独揽朝政。大历〖Fourteen〗、年(779年)唐德宗即位后,常衮贬为河南少尹,再贬潮州刺史,迁福建观察使。来福建后后,常衮注重文化教育,增设乡校,亲自在乡校讲授,闽地文风为之一振。为福建培养出了榜眼欧阳詹、状元徐晦等人才。
常衮被贬谪到潮州的时候,曾经作诗云:
风候已应同岭北,云山仍喜似终南。
唐德宗建中四年(783),常衮死于任上,享年五十五岁。
李宗闵和李德裕是一对冤家,牛李党争中,二人是各自一派的领袖,一个作了宰相,必定将另一个置于死地。
李宗闵是牛党领袖,宗室郑惠王李元懿后代。贞元二十一年(805年),进士及第,年纪轻轻的时候,就上书针砭时弊得罪了宰相李吉甫(李德裕父亲),为牛李党争埋下了伏笔。
唐文宗大和八年,李训和郑注推荐李宗闵成为宰相。大和九年(835年)六月,李宗闵被贬谪到了潮州任司户参军。
全唐诗中,只记录了李宗闵的一首诗,《赠毛仙翁》:
不知仙客占青春,肌骨才教称两旬。俗眼暂惊相见日,疑心未测几时人。闲推甲子经何代,笑说浮生老此身。残药倘能沾朽质,愿将霄汉永为邻。
李德裕父子均做过唐朝宰相,李德裕没有参加进士考试,而是通过门荫入仕。l李德裕更是李党的领袖,与李宗闵斗了几十年。
唐文宗太和六年(832年)李德裕首度拜相,九年李宗闵拜相,李德裕被贬出。公元840年,唐武宗继位后,李德裕又一次担任宰相。7年后,唐宣宗即位,白居易的堂弟白敏中等人掌权。大中元年(847年)李德裕被一贬再贬,其中就有潮州司马一职位。
不过,李德裕刚刚到潮阳的时候,就接到被贬崖州的诏命,于是转到去海南了。
一生中,几次浮沉的李德裕,这次去崖州再也没有机会东山再起了。850年去世以前,李德裕作《登崖州城》诗云:
独上高楼望帝京,鸟飞犹是半年程。青山似欲留人住,百匝千遭绕郡城。
杨嗣复和李德裕也是一对冤家。唐武宗时期,李德裕一拜相,就在会昌元年(841年)三月把杨嗣复贬到了潮州。
唐宣宗即位后,李德裕被贬到潮州,而潮州的杨嗣复被启用召为吏部尚书
杨嗣复(783年-848年)进士出身,字继之,又字庆门,户部尚书杨于陵之子。他和李党的领袖牛僧孺、李宗闵雅私交很深,也是李党中的重要人物。
他在唐文宗开成三年(838年)拜相。3年后,唐文宗去世,唐武宗即位,贬斥杨嗣复做吏部尚书、湖南观察使、潮州刺史。
7年后,唐武宗去世,他从潮州被招回,作了江州刺史一年,升为吏部尚书后,去世在岳州路上。
杨嗣复也有《赠毛仙翁》一诗,看来他和李宗闵确实交情不浅,一起吟诗雅集。
十相中,唐朝四位,宋朝六位,宋末的三位后面介绍,先说说陈尧佐、赵鼎、吴潜三位。
第一位是这六位中唯一的北宋宰相。陈尧佐(963年-1044年10月26日)字希元,号知余子,阆州阆中人。此人还是一位水利专家、书法家、诗人。
宋太宗端拱元年(988年),陈尧佐进士及第,授魏县、中牟县尉。在宋真宗咸平初年(998年),陈尧佐来潮州任通判。
宋仁宗景佑四年(1037年),陈尧佐拜相,康定元年(1040年),以太子太师致仕,庆历四年(1044年),陈尧佐去世,年八十二。
陈尧佐当年在潮州任职时,曾经有五绝《潮阳作》二首传世:
景淡花初落,寒生海上潮。门前归北路,微雨柳垂条。
静院莺啼竹,幽阑蝶在花。登临转惆怅,斜日两三家。
另有五律《归阙感怀》,看内容似乎是从潮州被召回时所作:
望阙二年余,中宵梦玉除。忽闻天上诏,乍厌海边居。归路寻芳草,空囊载旧书。君恩何以报,零泪落尘裾。
他是南宋四名臣(李纲,胡铨,赵鼎,李光)之一,这四位都是著名的主战派人士,也是奸相秦桧的死对头。
赵鼎(1085年-1147年)字元镇,宋徽宗崇宁五年(1106年)21岁时进士及第。在靖康之变后宋高宗赵构称帝,绍兴年间,赵鼎曾经两度拜相,他和张浚同时为相的时期,政治清明有“小元祐”之称,南宋政权渐渐稳固。
秦桧掌权以后,赵鼎受到了排挤,失去相位的赵鼎不断被贬谪,泉州、漳州、潮州。
赵鼎在潮州五年中,闭门谢客不问世事,这时期曾有七律《寒食》传世:
寂寂柴门村落里,也教插柳记年华。禁烟不到粤人国,上冢亦携庞老家。
汉寝唐陵无麦饭,山溪野径有梨花。一樽径籍青苔卧,莫管城头奏暮笳。
但是秦桧等人依然没有放过他,御史中丞詹大方诬蔑他受贿,又将其迁移到吉阳军(今海南三亚),赵鼎上谢表说:“白首何归,怅余生之无几;丹心未泯,誓九死以不移。”
在海南时,赵鼎担心秦桧迫害自己家人,因此绝食而死。
吴潜是另一个结局悲惨的南宋宰相。
景定三年(1262年),68岁的吴潜(1195年—1262年)在循州(今广东省惠阳县)饮下了一杯祝寿酒,献酒的是知州刘宗申。不久,吴潜就中毒身亡。背后指使的人就是南宋z著名的权臣贾似道。
吴潜是一位少见的状元宰相,他在宋宁宗嘉定十年(1217年)一举夺魁,当年仅仅22岁。
宋理宗淳祐九年(1249年)和宋理宗开庆元年(1259年),吴潜曾经两度拜相。第1次作了4年宰相,第2次仅仅作了半年宰相。
在立太子的问题上,吴潜得罪了宋理宗,因此被贾似道趁机夺权,结果半年后被罢相。先后被贬谪到江西建昌军、广东潮州、循州。
潮州、循州,即今天的梅州惠州与潮汕一带,在这里,吴潜人生走到了终点。
江口寒潮自至,山间明月谁招。自可归来坐啸,何须世上折腰。
文天祥,陆秀夫,张世杰,三位都是南宋灭亡时期的宰相,都有一段可歌可泣的故事。
陆秀夫(1235年-1279年),字君实,楚州盐城县(今江苏省盐城市)人。南宋宝佑四年,他在20岁时和文天祥同登进士榜。
1276年临安陷落以后,5岁的宋恭帝赵?投降被押往元大都。同年,陈宜中、陆秀夫、张世杰等人辅佐宋端宗赵昰即位。而小朝廷刚刚成立的时候,逃跑宰相陈宜中弄权,还把陆秀夫贬到潮州一年,至今在潮州还有陆秀夫的陵园。
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4月赵昰惊病交加而死。同月,赵昺被陆秀夫,张世杰于在冈州拥立为帝,1278年5月,改年号为"祥兴",陆秀夫为左丞相。
1279年,元军大举南犯,陆秀夫辅弼幼主崖山抗元,背着小皇帝投海而亡,终年44岁。
陆秀夫当年被贬潮州的时候,曾经作诗云:
平生素抱忠贞志,清似梅花压岭头。只手孤身扶危宋,鞠躬尽瘁死方休。
张世杰(?-1279年)行伍出身,一生南征北战,是著名的抗元将领。他早年随吕文德征战四方,战功累累。
德祐二年(公元1276年)正月,元军逼近临安时。张世杰奉命保护益王(宋端宗赵昰)、卫王(宋末帝赵昺)南逃组织抵抗。
临安陷落以后,张世杰等人先后辅佐两个小皇帝即位,他也成为小朝廷中的核心人物。景炎三年(公元1278年),小皇帝宋端宗驾崩,张世杰主持立卫王为帝(宋末帝赵昺)。
张世杰等人在福建、广东一带抗元,多次经过潮州。
崖山海战后,陆秀夫背赵昺投海自杀。同年,张世杰也牺牲于平章山下。
临安陷落之前,谢太后原本要派丞相陈宜中去元营谈判,没想到这个丞相在关键时刻溜之大吉了。
无奈之下,谢太后临阵招贤,请文天祥担任左丞相,冒死去元营谈判。果然,这一去就被扣下了。不过文天祥福大命大,在北上的途中逃脱,重新返回南方抗元。
文天祥曾经聚集义兵于潮州,计划在这里建立一个抗元根据地,但是没有如愿。
祥兴元年(1278年),张世杰辅佐南宋最后一个小皇帝即位的那年,文天祥在五坡岭被俘。崖山海战时,据说文天祥在元兵营中目睹了南宋军民的惨状。
南宋三杰曾经屡次被招降,但是三人中,两人战死沙场,一人被押往元大都后英勇就义。文天祥的《过零丁洋》就是这三位民族影响的精神写照: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