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对待俘虏的战争

原创编辑 2024-01-30 21:17:28 -
唐朝对待俘虏的战争

大家好,关于唐朝对待俘虏的战争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壮志饥餐俘虏肉典故的知识,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世界上哪一个国家打过唐朝
  2. 唐朝周边小国
  3. 壮志饥餐俘虏肉典故

[One]、世界上哪一个国家打过唐朝

〖One〗、突厥,吐谷浑,吐蕃国,南诏国,高苟丽,大食国等国家都和唐朝发生过战争

〖Two〗、唐与突厥之战战争期间,唐朝由开始的安抚和防御转为进攻,加之突厥内部的分裂和内乱,唐朝分别于640年和657年彻底击败东、西突厥,俘虏东突厥颉利可汗和西突厥沙钵罗可汗,导致了突厥汗国的灭亡。唐朝在原东、西突厥领地分别设立都督府和都护府。

[Two]、唐朝周边小国

唐朝周边的国家有:突厥和吐谷浑、日本、薛延陀、百济、高句丽、大食、吐蕃。

唐朝经济发达,社会、科技、文化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与世界许多国家的文化交流非常频繁。朝鲜、日本等附属国派来许多留学生到长安、洛阳学习。唐朝同阿拉伯地区的友好往来,绿宝石、胡椒、伊斯兰教等传入中国。向唐帝国朝贡的国家多达三百余国,至唐玄宗时期有七十余藩属国。

突厥常年南下袭击汉地,唐初北方割据势力纷纷联笼突厥抗唐,是唐初的一大边害。唐高祖、唐太宗积极抵御,贞观三年(629年)遣李靖、李勣二将分路征讨,次年降服东突厥,小可汗突利可汗投降,大可汗颉利可汗被俘,东突厥汗国覆亡。

大量突厥人迁入唐朝,唐太宗将降众安置在灵武至幽州一带,设置羁縻府加以管辖。东突厥的灭亡与归顺震动了西突厥与西域各国,一些西域小国纷纷改投唐朝,尊称唐太宗为“天可汗”。西突厥西抵波斯,北并疏勒,控制了丝绸之路。

吐谷浑乃慕容鲜卑支系,五胡十六国时期西迁至青藏高原东北端,并在329年立国,使用晋制,且由于特殊的地缘关系一直摇摆在与东晋、南朝和十六国时的西北强国之间。曾在隋大业五年(609年)被隋军占领,隋末战争时复国。

吐谷浑因夹处于吐蕃和唐两大势力之间,又与吐蕃同处青藏高原这一特殊地缘上,早年慕容伏允采取亲蕃疏唐的外交政策。唐太宗634年,开始派兵西征,次年,大将李靖击败吐谷浑,亲唐的慕容顺继位并对唐称臣。

倭国在武周时期改称日本,与唐朝往来密切。孝德天皇推行革新,效法唐制,走向中央集权。引入均田制和租庸调制,落实户籍和记账制度,借鉴《唐令》写成《大宝令》法典,遵照洛阳布局规划平安、平城二京。

日本先后派遣了数十次遣唐使,使团规模达数百人,团中除使臣、水手外,还有留学生、学问僧、医师、音声生、玉生、锻生、铸生、细工生等。代表的来唐日本人有留学生吉备真备和阿倍仲麻吕与僧人空海和圆仁。

贞观前期,唐朝曾与薛延陀结盟,对付东突厥汗国。630年,唐击败东突厥。东突厥失败后,薛延陀的真珠可汗夷男接管了东突厥的故土。薛延陀臣服于唐,却暗中在扩大自己的力量。

639年,唐太宗试图恢复东突厥,拥立俟力苾可汗阿史那思摩,以抗衡薛延陀的崛起,薛延陀与新恢复的东突厥进行多次战争,以防止唐朝的抗衡。为了避免薛延陀打败东突厥,唐将李世勣在641年战胜薛延陀。

660年,百济和唐朝、新罗之间发生唐灭百济之战。原因是百济联合高句丽,阻碍新罗和唐朝交通与进贡事宜。唐高宗屡次下诏威吓百济无果,在新罗的一再请求下,唐朝派左武卫大将军蘇定方为神丘道行军大总管,率左骁卫将军刘伯英等水陆十万讨伐百济。

句丽惨败后,国内发生民变而灭亡。高句丽对于继起的中原王朝唐朝仍然敌视。631年,高句丽开始在辽东建千里长城以防止唐朝的进攻,并与突厥联盟。

而唐朝第二代皇帝唐太宗李世民则以高句丽据有的“辽东”为“旧中国之有”,而今“九瀛大定,唯此一隅”,决心将对高句丽的征伐作为中国统一战争的最后部分,但是唐朝对高句丽的进攻起初很不成功,在无数次的战役中相继失守战略要点。在击败高句丽的盟友突厥后,唐与新罗建立联盟关系。

715年,由于唐朝国力的强盛,西域开始向唐朝一边倾斜,吐蕃在西域的扩张受到连续挫败,甚至与阿拉伯帝国也不能占得丝毫的便宜。首先在开元三年(715年),吐蕃与大食共同立了阿了达为王,发兵攻打唐朝属国拔汗那国。

641年,唐太宗派李道宗护送文成公主嫁入吐蕃,与赞普松赞干布结婚。[222]其后还有金城公主下嫁赞普赤德祖赞,并结成联盟。将唐朝的先进文化带到了吐蕃。822年,唐蕃会盟,划定了疆界,互不侵犯。794年,唐朝与南诏在点苍山会盟,双方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

政治上,唐实行科举制度,名臣悲出,使唐的政治空前繁荣,成为周边各国学习的对象。

经济上,唐在生产力提高的基础上,重视发展经济,农业、手工业等迅速发展,走在世界前列。

文化上,实行科举制度,重视文化发展,其实唐文化在继承前朝的基础上在各方面都有发展,走在当时世界前列。

交通上,唐在汉丝绸之路(水陆并举)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交通十分便利,使其成为当时世界的交通重心。

在其他方面,唐有好的统治者,实行有利的政治、军事政治,无形中有推动的唐世界影响力的进一步提升。

[Three]、壮志饥餐俘虏肉典故

〖One〗、“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这两句词读起来至今依旧令我们热血沸腾,仿佛我们的眼前就展现了抗金名将岳飞率领的岳家军一路披荆斩棘、匡扶宋朝的画面。但细心的朋友们会发现,这句话是运用了用典的手法来借古喻今。因为岳飞对阵的是金人并非匈奴,那么这句话借用了什么典故呢?

〖Two〗、从字面上来看,我们会觉得这个典故很是血腥。中原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之间虽然斗了太多年,但饥餐胡虏肉、渴饮匈奴血这种野蛮做法实在是与讲求仁义的中原汉族的为人处事准则相悖。安史之乱年间睢阳城守将张巡为了争取大唐苟延残喘的时机,下令让城中三万百姓成为军粮,此举虽然为重建大唐赢得了宝贵的时机,但睢阳城守将张巡却也因此举被诟病千年。与张巡相反,东汉大将耿恭饥餐胡虏肉却是万古流芳。

〖Three〗、耿恭,字伯宗,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市)人。东汉开国大将耿弇的侄子。他生性豁达,少年时期便极富将帅才能。汉明帝永平十七年(74),耿恭担任行军司马,跟随骑都尉刘张、奉车都尉窦固、驸马都尉耿秉等人打败车师,一举将车师纳入东汉版图;并出任戊己校尉,屯兵金蒲城,多次击退北匈奴进犯,保卫西域安全。

〖Four〗、永平十八年(75),匈奴进攻车师,杀死车师王,墙头草一般的车师权贵借势投靠匈奴,与匈奴一起进攻耿恭守卫的金蒲城。而此时正值大汉帝国比较高统治者汉明帝驾崩,朝廷援军迟迟不至,耿恭只好率领金蒲城守军与数倍于自己的匈奴大军展开殊死搏斗。

〖Five〗、当时耿恭率领的金蒲城守军只有几百人,匈奴却有两万人之多,他们很快将金蒲城围得水泄不通。面对匈奴大军,耿恭丝毫不畏怯,为了突围,他命令士兵将毒涂抹在箭簇上,并在城头对着匈奴大喊,这是汉家神箭,中箭者会片刻之内必会死亡。一阵箭雨来袭,中箭的敌人非死即伤,毒箭的巨大威力让匈奴人军心不稳。耿恭抓住战机率众突围。而就在此时,大雨倾盆而下,天赐给了耿恭一个良机,耿恭也借此机会顺利突围。

〖Six〗、然而,耿恭虽然从金蒲城脱身,却终究因为寡不敌众被困于疏勒城。狡猾的匈奴人截断了通往疏勒的水源让汉军一度处于绝境。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一种永不畏怯的精神,哪怕敌人何等凶残强暴,他们都不会弯下七尺之躯。即便身处绝境,耿恭也没有向匈奴低过头,他带领士兵开挖水井来取水;没有吃的,就杀了战马,煮掉筋革;虽然疏勒城里的汉军一个个逝去,但汉军的旗帜却依旧飘扬在疏勒城的天空上。

〖Seven〗、看见耿恭如此气节,匈奴人有些感慨,便想招降他。匈奴派出使者前往说服耿恭,然而耿恭却用汉刀来迎接他。耿恭砍下匈奴使者的头,将他的肉分给手下的士兵食用。城下的匈奴人见了,立马跪倒在地号啕大哭。

〖Eight〗、而就在耿恭殊死抵抗匈奴之际,远在千里之外的洛阳朝堂上却炸开了锅。新帝与朝臣对于救不救耿恭这个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有人说救,毕竟汉武帝曾言“犯我大汉者,虽远必诛;凡我大汉子民,虽远必救”,汉人的气节不可折辱;有人说不救,耿恭率数百人抵抗匈奴达三百天,是生是死都不定,存活的几率极其渺茫,又何必劳民伤财去西域寻人。此时有一人站出来说了一句让反对救援的众人羞愧的话:“今使人于危难之地,急而弃之,外则纵蛮夷之暴,内则伤死难之臣。此际若不救之,匈奴如复犯塞为寇,陛下将何以使将?”此时的汉章帝不再犹豫,当即派出人去营救耿恭。

〖Nine〗、这支援军翻过皑皑雪山到达了疏勒城,当打开城门的那一刻,他们相拥而泣。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时。援军看着疏勒城上仅剩的二十六人热泪盈眶。然而由于归途中不断地遇到追兵阻断,加上恶劣的天气,这队人中不断有人倒下。最终回到玉门关时仅剩下十三人,他们“衣屦穿决,形容枯槁”,完全没有了当年意气风发、鲜衣怒马的模样。

〖Ten〗、玉门关守军看着归来同胞们的样子纷纷落泪,他们亲自为同胞们沐浴更衣,并将这十三位英雄的功勋上书给皇帝。

1〖One〗、黄道周在《广名将传》中写道:“恭为司马,破降车师。初置校尉,以恭为之。示汉威德,降及昆弥。匈奴争国,攻城甚危。毒箭射中,以为神奇。既解复至,据水绝资。笮粪解渴,死亡莫辞。耿恭拜天,清泉忽滋。扬水示敌,敌方解围。招降不降,杀使陈尸。怒而围城,食尽煮皮。范姜力救,方得迎归。归受一命,忤人复追。忠烈苦节,真不可为。”此诗写尽耿恭一生,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气节。我们从来不怕困难,因为我们就是为铸造奇迹而生。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上一篇: 唐朝对外政策是哪一课
  • 下一篇: 唐朝对应西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