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唐朝迁都城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唐朝迁都城以及唐朝迁都原因是什么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块儿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One〗、武则天迁都:天授二年(691年)正月,圣神皇帝在万象神宫接受尊号,规定旗帜以赤色为上,定都在神都洛阳。其实,从麟德二年(665年)开始高宗与武后就长期居留在洛阳,除了国家大典之外,很少回到长安。
〖Two〗、有史记载,武则天迁都洛阳,是因为她把王皇后和萧淑妃残忍折磨陷害致死后,心中十分不安,好像是王、萧的鬼魂在作祟,经常在梦中出现王皇后和萧淑妃披头散发、血流满面、张牙舞爪的影子,使她惶惶不可终日。先是搬进了大明宫去居住,结果没有一点效果,恶梦仍然每天困扰着她,让她惊恐不安。为了躲避王、萧的冤魂,武则天才长期居住洛阳并迁都洛阳的。当然,长安的宫殿不仅给予她甘霖,也曾给予她苦水,留下一段坎坷的如泣如诉的回忆。离开长安这块伤心之地,到八百里以外的洛阳宫,武则天感到安宁和舒适。因而,迁居洛阳至少是躲避亡灵的一种办法。但事实上,武则天之所以迁都洛阳,更有其重要的原因。
〖Three〗、第一是政治上的原因。当时虽说天下太平,但也存在不稳定因素,山东一带的强盗时时出没,凡官兵到了,他们就骚扰不已,或拦路截车,或挖地为坑,或暗箭伤人。就连高宗要去洛阳休养,路途都难保平安,只好用盗贼头目与官兵一路同吃同住来保驾,才可平安到达。有一回高宗去洛阳,就是请万年县监牢中一位盗贼保驾的。天子行幸,竟由盗贼头目途中保护,这是有失体统之事,武则天哪能容得。如果迁都洛阳,则有利于对这些盗贼严加防范,促使社会稳定而巩固统治地位。
〖Four〗、第二是经济上的原因。洛阳风调雨顺,积蓄充实,粮食和物资的储备较为充足,四面的运输条件也都便利,还有运河这条大动脉,很容易将长江以南的稻米及其它物资运送到洛阳,不像长安经常饥馑,有时就连皇宫内都吃不饱肚子。高宗就曾率百司禁军等人四次到洛阳“就食”,再加上官位机构逐渐庞大,官吏日益增多,官禄开支也日益增大,所以迁都洛阳就可以摆脱经济上的困境,使朝中人心稳定。
〖Five〗、第三个原因就是军事上的原因,洛阳能攻能守,战略地位优越。
〖Six〗、这些才是武则天迁都洛阳的主要原因。
〖Seven〗、武则天迁都洛阳是符合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和人民愿望的。牛致功在《武则天与洛阳》一文中认为:“如果说武则天对历史的发展有过积极作用,首先应该肯定她建都洛阳,至少说建都洛阳期间,大大减少了劳动人民生命财产的损失。”洛阳就是在武则天的设计下一年年地繁盛起来。
〖One〗、首先是政治上的解释。长安是西北地区的自然中心——当西北贵族集团已处于统治地位时,它是文职官僚机构的自然政治中心。指定在公元前1000年前已成为帝国政治势力所在的东部平原附近的另一个中心为新都,这本身是一个象征性的表示,即西北政治势力的全盛期已经过去了。迁都又是一个旨在取悦于许多东北出身的官员的行动,他们在高宗时期当上了高官,并且算得上是武后最热心的支持者。
〖Two〗、第二种解释纯粹是经济方面的。长安位于比较贫穷和生产不发达的地区,易遭受长期的严重干旱。从外地供应长安谷物既困难,费用又极大。供应洛阳的朝廷便容易得多,因为它直通隋朝修建的复杂的河渠网系。
〖One〗、第一:洛阳是唐帝国的中心地带,迁都洛阳更利于皇帝统御四方
〖Two〗、第二:洛阳是隋唐大运河的中心,交通便利,经济发达文化昌盛,物资供应充足,没有迁都洛阳的隋文帝等多次因长安"粮荒"到洛阳"就食",解决粮荒的根本措施就是迁都洛阳
〖Three〗、第三:关陇贵族因循守旧阻碍帝国的发展,唐高宗、武则天等帝王为了更有作为,迁都洛阳可以摆脱守旧贵族的掣肘
〖Four〗、因此公元657年唐高宗下《建东都诏》,把洛阳提升为唐朝国都,唐朝正式开始实行两京制,公元684年(武则天尚未称帝),唐睿宗就将洛阳该称为神都,直到706年唐中宗才再次改称洛阳为东都,安史之乱中,唐朝皇帝一直把收复两京(长安洛阳)作为平叛是否成功的重要依据和主要任务!
唐朝迁都城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唐朝迁都原因是什么、唐朝迁都城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