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宋朝游记感受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宋代游记有哪些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下面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宋朝游记感受和宋代游记有哪些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首先,这不是一篇游记,是滕子京重修岳阳楼后寄信附上一张岳阳楼的图嘱托范仲淹写的;
其次,他写景是通过写迁客骚人“览物而悲”“览物而喜”来对比出古仁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进而阐明他的政治抱负,也以此规劝滕子京。
三大名楼分别是黄鹤楼、岳阳楼、滕王阁滕王阁素有“西江第一楼”之称的滕王阁,雄踞南昌沿江北大道、依城临江,瑰伟绝特,因“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一篇雄文--《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简称《滕王阁序》而得以名贯古今,誉满天下。
王勃的《滕王阁序》,脍炙人口,传诵千秋。
文以阁名,阁以文传,历千载沧桑而盛誉不衰。
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四十周年之际,第二十九次重建的滕王阁于1989年10月8日重阳节胜利落成,这不仅仅给古城南昌增色添辉,而且以其特有的魅力,吸引着纷至沓来的中外游人。
滕王阁,始建于唐永徽四年(653年),为唐高祖李渊之子李元婴任洪州都督时所创建。
李元婴出生于帝王之家,受到宫廷生活熏陶,“工书画,妙音律,喜蝴蝶,选芳渚游,乘青雀舸,极亭榭歌舞之盛。
”(明陈文烛《重修滕王阁记》)据史书记载,永徽三年(652年),李元婴迁苏州刺史,调任洪州都督时,从苏州带来一班歌舞乐伎,终日在都督府里盛宴歌舞。
后来又临江建此楼阁为别居,实乃歌舞之地。
因李元婴在贞观年间曾被封为滕王,故阁以“滕王”一名冠之。
唐宋一脉相承,宋代建筑是唐代建筑的继承和发展。
宋代的楼阁建筑极窈窕多姿,建筑艺术造型达到极高成就。
宋大观二年(1108年),滕王阁因年久失修而塌毁,侍郎范坦重建,比唐阁范围更为扩大,并在主阁的南北增建“压江”、“挹翠”二亭,逐渐形成以阁为主体的建筑群,华丽堂皇之形貌,宏伟壮观之气势被誉为“历代滕王阁之冠”。
1942年,古建大师梁思成先生偕同其弟子莫宗江根据“天籁阁”旧藏宋画绘制了八幅《重建滕王阁计划草图》。
在第29次重建之时,建筑师们以此作为依据,并参照宋代李明仲的《营造法式》(此书相当于现在的建筑规范),设计了这座仿宋式的雄伟楼阁。
屹立在洞庭湖畔的岳阳楼,是我国古建筑中的瑰宝,自古有“洞庭天下水,岳阳天下楼”之誉。
岳阳楼:岳阳楼是什么时候建的,说法不一。
一般都认为它始建于唐,后毁于兵燹,北宋年间重修和扩建。
岳阳楼的出名,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北宋著名文学家范仲淹(989-1052年)写了一篇不朽的散文>。
据说当时巴陵郡守(岳阳在宋时属巴陵郡)滕子京集资重修了岳阳楼。
滕子京是很有才学的人,在楼落成之时,凭栏远眺,不禁诗兴大发,写了一首词:“湖水连天,天连水,秋来分澄清。
君山自是小蓬瀛,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帝子有灵能鼓瑟,凄然依旧伤情。
微闻兰芷动芳馨,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但是范仲淹应滕子京之请,为岳阳楼作记,写得就更好。
>共360字,文情并茂,读之感人肺腑。
文中许多警句已成为后人处世待人的格言,其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两句,更为人所传诵。
但是,滕子京重修的岳阳楼,在明崇祯十一年(1639年),毁于战火,翌年重修。
清光绪六年(1880年),知府张德容对岳阳楼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修,将楼址内迁6丈有余。
解放后,政府多次进行维修,1983年又进行了一次落架重修,把已腐朽的构件,按原件复制更新。
它屹立于岳阳古城之上,背靠岳阳城,俯瞰洞庭湖,遥对君山岛,北依长江,南通湘江,登楼远眺,一碧无垠,白帆点点,云影波光,气象万千。
主楼3层,楼高15米,以4根楠木大柱承负全楼重量,再用12根圆木柱子支撑2楼,外以12根梓木檐柱,顶起飞檐。
彼此牵制,结为整体,全楼梁、柱、檩、椽全靠榫头衔接,相互咬合,稳如磐石。
其建筑的另一特色,是楼顶的形状酷似一顶将军头盔,既雄伟又不同于一般。
岳阳楼侧旁有仙梅亭、三醉亭、怀甫亭等建筑。
在岳阳楼下的沙滩上,有三具枷锁形状的铁制物品,重达1500斤,也吸引不少游人观看。
黄鹤楼风景介绍黄鹤楼,与湖南岳阳的岳阳楼、江西南昌的滕王阁齐名,号称江南三大名楼。
黄鹤楼,建于三国吴黄武二年(公元223年),原址在湖北武昌蛇山黄鹤矶头,古黄鹤楼“凡三层,计高9丈2尺,加铜顶7尺,共成九九之数”。
新楼更加雄伟,共5层,加5米高的葫芦形宝顶,共高51.4米,比古楼高出将近20米。
主楼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建成,建筑群由主楼,配亭、轩廊、牌坊、南楼、诗碑廊,古典商务服务街组成。
古楼底层“各宽15米”,而新楼底层则是各宽30米。
黄鹤楼濒临万里长江,雄踞蛇山之巅,挺拔独秀,辉煌瑰丽,很自然就成了名传四海的游览胜地。
历代名士崔颢、李白、白居易、贾岛、陆游、杨慎、张居正等,都先后到这里游乐,吟诗作赋。
1700多年来七建七毁,最后一次毁于清光绪十年(1884年)大火。
新楼于1981年重建,1985年建成开放。
新建的黄鹤楼屹立于蛇山头顶部,长江大桥南端。
名楼自然有流传着不少的佳话,据《极恩录》记载,黄鹤楼原是辛氏开设的酒店,一位道士为了感谢她千杯之恩,临行前在壁上画了一只鹤,告知它能起舞助兴。
〖One〗、宋代文人夜游山水的不少,具体情形可分两种:一是夜以继日式。这与游程长、游兴浓相关。欧阳修游龙门、晁补之历北山、王质步林东,吴龙翰登黄山等等,均属此类。二是入夜始游式,秦观的《龙井题名记》、叶梦得的《夜游西湖纪事》就属此类。在宋代文人中,苏轼的夜游比较多,《承天寺夜游》、《石钟山记》、《儋耳夜书》、《记游松江》、《记过合浦》,以及名垂千古的前后“赤壁赋”等,所记的均为夜游。
〖Two〗、日记式游记如陆游的《入蜀记》、范成大的《吴船录》等,
〖One〗、龙井,旧称“龙泓”,离钱塘有十里路。吴国赤乌年间,从事求仙活动的葛洪曾经在这里炼丹,他的事迹在《图记》中有记载。这个地方在西湖的西边,浙江的北部,风篁岭的上面,其实就是深山乱石中的一眼泉水。每逢干旱时节,在别的祠堂祷告求雨没有效果,就到这里来祈求,在这里祷告,就有祷词回应,所以传说认为有龙住在这里。
〖Two〗、泉水,是山的灵气的表现,西湖深邃美丽空阔,拥有阳光、烟雨等景色;菱角芡草荷花等在里面生长,龟鱼鸟虫等在里面生活,漫游悠闲,蜿蜒成片,阴晴天气,各有奇异的景致,话语是形容不了的。所以西湖岸边的山大多被西湖引诱,而不值得产生泉水。浙江地处吴越之间,一天之间浪涛从海上来多次,猛烈拍击海岸并迅速远去,就像虎兽受惊风雨发怒,所遇到的东西都被摧毁,阻挡它的东西都被冲坏,登高而望,使人毛发全部竖立,情不自禁的害怕。所以海岸的山多被海浪危胁,没有空产生泉水。只有这个地方曲折幽静远离大海西湖,本身没有绚丽景色的诱惑,来分散它的灵气;外部也没有雄壮景色的威胁,来抑制它的灵气。所以山岭的左右,大多数都有许多泉水;龙井泉就是最著名的。源头越深,喷发的就越远。它的蓄水不断,所以向外涌出也无穷无尽。龙井泉的美德,就达到了这个程度,所以说它是神灵的嘴巴,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呢?
〖Three〗、元丰(宋神宗年号)二年,有杰出辩论才能的法师元静,从天竺(今印度)辞退了讲经的工作,在这座山的寿圣院里休养。寿圣院离龙井泉一里路,凡是山里的人要去钱塘办事,或者有游客要去寿圣院的,都从龙井经过。元静法师于是就在这里建了一座亭子,又带领他的徒弟们围着亭子念诵“浮屠法”,希望能够告慰所谓的“龙”。突然有大鱼从泉中跃出,观看的人都感到惊异。然后都明白了井中有龙是真的,而“龙井”的名声因为这在当时大大出名。
〖Four〗、这一年我从淮南到浙江探望父母,经过钱塘,到山中拜访元静法师,元静法师拄着拐杖送我到风篁岭上,指着龙井说:“这眼泉水的品德最美了,像西湖一样美丽,不能迫使它的立场动摇;像钱塘江一样雄壮,不能强迫使它屈服。产生在天地之间,融合阴阳之气,来积蓄它的水源,流出它的泉水,来润泽万物。就算是古代圣贤之人,又怎么能超过它呢,你何不替我记下来?”我说:“好,好。”
〖Five〗、《游龙井记》是北宋文学家秦观所创作的一篇游记,创作于元丰二年(公元1079年),这一年秦观从淮南到浙江探望父母,中秋节过后一天,秦观路过杭州,特意到龙井寿圣寺拜会老朋友辩才法师,品茗后,辩才法师请他写下《游龙井记》。
文章分享结束,宋朝游记感受和宋代游记有哪些的答案你都知道了吗?欢迎再次光临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