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为何尊佛不尊道

原创编辑 2023-12-03 23:42:39 -
唐朝为何尊佛不尊道

大家好,唐朝为何尊佛不尊道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佛光寺大殿的建筑特点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下面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唐朝为何尊佛不尊道和佛光寺大殿的建筑特点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为什么唐朝出现花鸟画和鞍马画
  2. 香道的历史及礼仪
  3. 佛光寺大殿的建筑特点

[One]、为什么唐朝出现花鸟画和鞍马画

〖One〗、唐以前的画家,有顾恺之、陆探微、张僧繇、曹不兴、展子虔,皆是画祖级别的,善于画宗教题材和一些早期的山水及人物画。

〖Two〗、李唐出身关陇集团,有着鲜明的鲜卑文化,所以和北魏一样,佛教得以在唐代大兴,同时,也传承了草原游牧民族的好多自由奔放的文化气息,鞍马画,胡人骆驼等就源于此。

〖Three〗、唐代是中国画真正流派的发端,王维开创了南派水墨山水,李思训开创了北派。王维是著名诗人,又称诗佛,他的诗和画彼此相容。从他的诗作中可以看出,他不但画了好多山水画,也画了好多花鸟画。比如“人闲桂花落”,比如“人来鸟不惊”,虽然没有留下作品,但花鸟画大约成型于南派鼻祖王维。

〖Four〗、田园派山水派的唐诗推动了文人画对花鸟的绘画实践。

[Two]、香道的历史及礼仪

香道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香道主要用于宗教祭祀、医药治疗和皇室贵族的礼仪活动。到了唐代,香道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香炉、香品、香具等制香器具也应运而生。宋代,香道达到鼎盛时期,香道成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明清时期,香道继续传承和发展,香道技艺和香品制作工艺日益精湛。

香道的礼仪包括香炉的使用、香品的选取、香道场合的布置等方面。

-香炉的使用:在香道过程中,使用特制的香炉来烧香。香炉的材质和形状因时期和地区而异,如铜炉、瓷炉、玉炉等。使用香炉时,要注意香炉的摆放位置、高度和角度等细节。

-香品的选取:香道中使用的香料通常包括香木、香花、香果等天然香料。选取香品时,要考虑香气的品质、香气的持久性和香气对人体的影响等因素。

-香道场合的布置:香道场合的布置要体现出雅致和品位。香道场合的布置通常包括香案、香具、香炉、香花等元素。在布置香道场合时,要注意色彩搭配、空间布局和氛围营造等方面。香道,又称香艺、香道,是一种源于中国的传统文化艺术形式,主要涉及香料的制作、熏香、品香等方面。香道起源于古代的宗教祭祀、医药治疗和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香道逐渐发展成为一种具有丰富内涵和独特艺术风格的文化形式。以下是香道的历史和礼仪简介:

香道在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当时,香道主要用于宗教祭祀、医药治疗和皇室贵族的礼仪活动。到了唐代,香道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香炉、香品、香具等制香器具也应运而生。宋代,香道达到鼎盛时期,香道成为文人雅士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重要方式。明清时期,香道继续传承和发展,香道技艺和香品制作工艺日益精湛。

香道的礼仪包括香炉的使用、香品的选取、香道场合的布置等方面。

香炉的使用:在香道过程中,使用特制的香炉来烧香。香炉的材质和形状因时期和地区而异,如铜炉、瓷炉、玉炉等。使用香炉时,要注意香炉的摆放位置、高度和角度等细节。

香品的选取:香道中使用的香料通常包括香木、香花、香果等天然香料。选取香品时,要考虑香气的品质、香气的持久性和香气对人体的影响等因素。

香道场合的布置:香道场合的布置要体现出雅致和品位。香道场合的布置通常包括香案、香具、香炉、香花等元素

[Three]、佛光寺大殿的建筑特点

佛光寺大殿并不高大,貌似平常,但却被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梁思成称为“中国第一国宝”,因为它打破了日本学者的断言:在中国大地上没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结构建筑。现为中国现存排名第二早的木结构建筑(仅次于五台县的南禅寺)。佛光寺建在半山坡上。东、南、北三面环山,西面地势低下开阔。寺因势而建,坐东朝西。全寺有院落三重,分建在梯田式的寺基上。寺内现有殿、堂、楼、阁等一百二十余间。其中,东大殿七间,为唐代建筑;文殊殿七间,为金代建筑,其余的均为明、清时期的建筑。东大殿东大殿是佛光寺的正殿,在全寺最后的一重院落中,位置比较高。此殿是由女弟子宁公遇施资、愿诚和尚主持、在原弥勒大阁的旧址上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建成的。东大殿面宽七间,进深四间。用梁思成先生的话说,此殿“斗拱雄大,出檐深远”,是典型的唐代建筑。经测量,斗拱断面尺寸为210X300厘米,是晚清斗拱断面的十倍;殿檐探出达三点九六米,这在宋以后的木结构建筑中也是找不到的。同时,大殿架架的最上端用了三角形的人字架。这种梁架结构的使用时间,在全国现存的木结构建筑中可列第一。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人们在大殿门板后面发现了唐朝人游览佛光寺的留言。可见,这大门当为唐代遗物。由此推断,这具有一干一百多年历史的门板,当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木构大门了。此外,大殿的屋顶比较平缓,且用每块长五十厘米、宽三十厘米、厚二厘米多的青瓦铺就。殿顶脊兽用黄、绿色琉璃烧制,造型生动,色泽鲜艳。东大殿内的佛坛宽及五间。坛上有唐代彩塑三十五尊。其中,释迦牟尼怫、弥勒佛、阿弥陀佛、普贤菩萨、文殊菩萨及胁侍菩萨、金刚等塑像三十三尊,高一点九五米至五点三米不等。另有两尊塑像,一尊是建殿施主宁公遇的,一尊是建殿主持者愿诚和尚的。这两尊塑像虽比那三十三尊像小些,形态却很生动。此外,大殿西侧和后部,还有明代塑造的罗汉像二百九十六尊。这些罗汉像原为五百尊,1954年因雨水冲蚀,被倒塌的后墙压坏了一部分。东大殿的墙壁上,还有唐代壁画十余平方米,内容均为佛教故事。上千个人物,连同他们的饰物、衣纹,画得都很细腻。庄严的佛像,慈善的菩萨,威武的天王,多姿的飞天,虔诚的信徒、供养人,画得都很生动。衣带飘动,拂袖潇洒,体现了唐画的风韵。大殿的左右四根梁下,还有不少唐朝人留下的题记。“敕河东节度观察处置等使检校工部尚书兼御史大夫郑”、“功得主故右军中尉王”、“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等等,字迹非常清楚,是珍贵的唐人墨迹。文殊殿在寺门内北侧,建于金天会十五年(公元1137年),元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重修。1953年又进行了补修。此殿梁架使用了粗长的木材,两架之间用斜木相撑,构成类似今天的“人字柁架”,增加了跨度,减少了立柱,加大了殿内空间。殿内佛坛上有七尊塑像,中为骑青狮的文殊,两旁为胁侍菩萨。东西墙和北墙上,原有五百罗汉的彩绘,现仅存二百四十五尊。这些塑像和壁画,都在明代弘治年间(公元1488——1505年)重新装绘过。佛光寺东大殿南侧偏东,有一座六角形的砖塔。下层空心,西面开门;上层实心,设假门。这就是寺僧们所说的初祖禅师塔,即祖师塔。建于北魏时期,是唐代会昌五年灭法,佛光寺被毁时留下的唯一建筑物。这是全国仅存的北魏时期的两座古塔之一,更显珍贵。文殊殿的“人字柁架”佛光寺内,还有唐代石幢两座。一座在东大殿前,高三点二四米,八角形,立于唐大中十一年;一座在文殊殿前,高四点九米,八角形,立于唐乾符四年(公元877年)。寺外,还有唐代和尚塔。寺后东山坡上,有唐代大德方便和尚塔、无垢净光塔;寺西北五百米许,有唐代华严宗大师解脱和尚塔、金代杲公和尚塔。这些塔,或六角形,或四方形,均为砖砌。在无垢净光塔处,先后出土了汉白玉石佛、天王、力士、迦叶、阿难和小菩萨像等,均为唐代遗物,现在大殿内展出。唐幢佛光寺唐代石幢2座,一在东大殿前,大中十一年(857)镌,轮廓秀美,雕工精致。幢总高3.2米,下设束腰六边形基座,刻有狮兽壶门及仰覆莲瓣,幢身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末尾刻有“女弟子佛殿主宁公遇”之名,与东大殿内墨书题记可相印证,是该殿建造年代之依据。另一幢在山门内庭院当心,唐乾符四年(877)造,总高4.9米。束腰基座刻宝装莲瓣和壶门乐伎。幢身亦刻陀罗尼经,上雕宝盖、矮柱、屋檐和宝珠。两幢相较,前者造型工艺尤佳。墓塔寺内外墓塔7座,东大殿左侧六角形砖塔1座,名祖师塔,是创建时主持禅师墓塔。塔两层,总高12米余,塔形为国内所罕见。底层空心,内置六角小室,门洞外作莲瓣及火焰形券面,塔檐叠涩砌筑。上层塔身作假券洞式门及破子棂窗。塔刹设仰覆莲座、覆钵和宝珠。形制和构造与敦煌壁画上魏齐间古塔多同,当是寺宇创建时的遗物。寺外东山坡上墓塔3座,皆单层。一为大德方便和尚塔,平面六角形,唐贞元十一年(795)建;一为志远禅师塔,八角束腰式基座,覆钵形塔身,唐会昌四年(844)建,已残;一为无垢净光塔,平面八角形,天宝十一年(752)建,现仅存基座,塔下发现汉白玉石雕像数躯,乃建塔时制作。寺西北里许,亦存墓塔3座,一为解脱禅师塔,方形,唐长庆四年(824)建;另二为六角形,雕饰式样相同,一有铭文,金泰和五年(1205)造。上述诸塔,形制奇特,建造技艺亦佳,且年代确切,实为有价值的一批古塔遗物。佛光寺地处五台县城东北32公里处的佛光山山腰,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后因唐武宗禁止佛教而被毁。唐大中十一年(857)又因唐宣宗提倡佛教而重建,至今已有100余年的历史,被列为佛教前十名寺之一。建于唐代的山腰大殿为正殿,坐东向西,称东大殿。东大殿居高临下,雄伟古朴,气势壮观,是五台山最大佛殿之一,无论在构造做法上,还是在造型比例上,都集中地反映了唐代木结构建筑的特点,在我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东大殿采用梁柱木结构作为框架,以柱子承重,以樟卯固定接头,是一种柔性结构体系,已接近于现代框架结构。房殿式屋顶,屋檐出挑近四米,坡度平缓,显得舒展平稳。殿身与屋顶之间的斗拱硕大,在整个立面中的尺度感和重量感因而特别突出,具有很好的结构作用和装饰效果。柱子向内倾,倾斜度由里向外依次加大,起到了稳定大殿的作用。大殿中央有一尊佛像。为衬托佛像的高大,建筑者有意将佛像伸出柱身,并使其后背光与后排柱头斗拱的出挑、天花的斜度相一致,达到了佛像与建筑空间的紧密结合,加上内外槽上部繁密的天花与简洁明快的梁杭、斗拱、精致的背光等形成强烈的对比,充分体现出唐代建筑艺术处理空间位置的特色。佛光寺的文殊殿,其年代之久、规模之大,仅次于东大殿。它建于金天会十五年(1137),为节约木材,扩大空间,采用了金元时常用的建筑处理手段减柱法。佛光寺的建筑堪称瑰宝,佛光寺的唐塑、壁画和墨迹也久负盛名,它们与建筑合称为寺里的四绝。仅大殿内的佛坛上就有主像5尊,胁侍24尊,罗汉500尊(后部分毁损)。这些塑像布局合理,姿态各一,面目浑厚圆润,生动逼真,线条自然流畅。正殿内现存的十几平方米唐代壁画,描绘了佛教故事,其中右次间内柱前额上的横幅,人物姿态都极优美,富有唐代特征,而其颜面、胡须笔法则部分保留了汉画的风格。大殿左右四梁下均有唐人题字,这些墨迹字迹清晰,笔法沉劲,实在不可多得。南禅寺在五台县城西南22公里的李家庄西侧,初建年代不详,但大殿平梁下保存的墨书题记可以证明它重建于唐朝建中三年。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 上一篇: 公元 唐朝
  • 下一篇: 唐朝为什么敞开衣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