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唐朝诗人谁到过临沂青州和唐代四大名杰是谁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唐朝诗人谁到过临沂青州以及唐代四大名杰是谁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块儿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登州府,清代府治蓬莱(今山东省蓬莱市);。下辖:蓬莱(山东省蓬莱市)、黄县(今山东省龙口市)、栖霞(今山东省栖霞市)、招远(今山东省招远市)、莱阳(今山东省莱阳市和莱西市)、福山(今山东省烟台市福山区、芝罘区)、文登(今山东省威海市文登区和环翠区)、荣城(今山东省荣成市)、海阳(今山东省海阳市和乳山市西部)共9县;宁海(今山东省烟台市牟平区和莱山区)散州。;地理位置;在清代的《登州府志》中,对登州府所辖区的范围有详细的记载。原文如下:“登州府东至海四百九十里,南至莱州府即墨县四百里,西至莱州府掖县界一百五十里,北至海一里至北隍城岛二百四十里接奉天界,由海道至奉天旅顺口约六百里至盖州套约千余里,自府治至京师一千八百六十里,至省城九百二十里,东西广六百四十里,南北袤六百四十一里,蓬莱县东至福山县界九十里(至县治一百四十里),西至黄县界四十里(至县治六十里),南至栖霞县界七十里……”1913年废除。;历史起源;蓬莱是明朝中期后登州府衙所在地,因此,说起蓬莱旧时称谓,人们常常把它与古登州混在了一起,然而,如果细究古登州的来龙去脉,却又很少有人说得清楚。;有的学者作了这样一段解释,说是“登”的名字起源很早,在《小臣簋》铭中就有“东登”一词。而这个“小臣簋”一般认为是周成王时“伯懋父”率领殷师伐东夷胜利后作的器物。这件器物的铭文大意是:东夷大反,伯懋父率殷八师伐东夷,至东,伐海湄,胜利而归,并因征伐东夷五嵎获得了一些贝货而受到了奖赏。这件器物铭文所记的东,多认为是指齐国东部的丘陵地带,海湄则指的是海滨的夷人,或者说东就是海滨之地。可见这个“登”是商末周初时的一个古地名。但是在《尚书?禹贡》中却没有对登州的记载。登州这块地盘在登州名字还没有出现时属于青州的“嵎夷”或“东夷”,春秋时期,它又成了莱子国的一块地盘。战国时期,这块地盘被并入齐国。史称“鲁襄公六年(前567年),灭齐东夷莱国(黄县东南有莱子国都城)。”秦一统天下之后,分了36个郡,古登州前身属于齐郡黄县的一块地盘。到了汉代,属于青州的东莱郡,西晋时属于青州东莱国,南北朝时属于刘宋的东莱郡,元魏时属于东牟郡,北齐时属于东莱郡,隋朝亦属东莱郡。而登州这个名字最早是唐朝初年才出现的,唐武德四年(621年)始置登州。;从以上记述可以看出,古登州是唐朝时才建立的,唐朝之前没有登州。而登州设置的具体时间,一些史料文献中的记载也是有分歧的,如《新唐书》等典籍记载的是与前面所述相同。而《元和郡县图志》却称登州设置的时间是唐武德元年,比前面所说早了四年。这两说究竟哪一个准确,学界的观点也不一致,那就只好两说并存了。;至于登州设置的地点,人们常常会说古登州是从牟平迁到蓬莱的,也便给了大家一个错觉,古登州最初设置在牟平。其实古登州最初并不在牟平,而是在文登。论及古登州始建的由来,还有一段故事。文登城的东边有一座山叫文登山,简称文山。虽然这座小山海拔不足百米,周长不足1.5公里,却是当年秦始皇光顾的地方。相传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曾多次东巡,其中始皇二十八年(前219年)和三十七年(前210年)两次经过文登。在他巡幸文登时,曾召集文人登上城左这座小山,论功颂德。此后人们便把这座小山称作文登山。再后来,这里于公元568年设立了县,便称为文登县,唐初设的州也便称为登州了。;到了唐贞观元年(627年),最早设在文登的登州被撤掉了,所属的几个县归莱州管辖。到了唐如意元年(692年),从莱州所辖的县中分离出牟平、黄县和文登三个县,重新设立了登州。从撤州到再设,中间隔了65年。重新设置的登州治所已不是文登,而改成了牟平。重设的登州在牟平仅仅存在了15年,到唐神龙三年(707年),治所便从牟平迁到了当时属于黄县管辖的蓬莱镇。既然一个州治的署衙安在了蓬莱,这个唐朝初年设立的蓬莱镇便升格为蓬莱县了。;从唐神龙三年州治迁至蓬莱到1913年撤府,古登州治所在蓬莱存在了长达一千二百多年。;值得一提的是,古登州从唐初设立到明朝初期,一直为州,到了明洪武九年(1367年),才升格为府。州与府的概念是不一样的。在《明实录》一书中曾提到登州升州为府的原因,“时以登、莱二州皆濒大海,为高丽、日本往来要道,非建府治,增兵卫,不足以镇之。”
〖One〗、初唐四杰是中国唐代初年,文学家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的合称,简称为“王杨卢骆”。
〖Two〗、四杰齐名,原并非指其诗文,而主要指骈文和赋而言。后遂主要用以评其诗。杜甫《戏为六绝句》有“王杨卢骆当时体”句,一般即认为指他们的诗歌而言;但也有认为指文,如清代宗廷辅《古今论诗绝句》谓“此首论四六”;或认为兼指诗文,如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论此首时,举赋、檄、诗等为例。
〖Three〗、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曾任虢州参军,他年幼时写的骈俪文《滕王阁序》是我国古典文学中的名篇,久为众口传诵。
〖Four〗、据说他写文章之前,把笔墨纸砚准备好,饮酒后蒙被而睡,醒后一挥而就,不改一字,时人称为“腹稿”,他的诗清新自然,一篇之中常有警句,有如奇花异草杂缀在幽谷之中,使人百读不厌。有名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是他文章中的名句。
〖Five〗、杨炯(650~693年),唐代诗人,弘农华阴(今属陕西)人。于显庆四年(659)举神童。上元三年(676)应制举及第。补校书郎,累迁詹事司直。
〖Six〗、武后垂拱元年(685)坐从祖弟杨神让参与徐敬业起兵,出为梓州司法参军。天授元年(690),任教于洛阳宫中习艺馆。如意元年(692)秋后迁盈川令,吏治以严酷著称,卒于官。世称杨盈川。
〖Seven〗、卢照邻(约637~约689),唐代诗人。字升之,自号幽忧子。幽州范阳(治今河北涿县)人。年少时从曹宪、王义方受小学及经史,博学能文。高宗永徽五年(654)为邓王(李元裕)府典签。极受邓王爱重,邓王曾对人说:“此吾之相如(司马相如)也。”
〖Eight〗、高宗乾封三年(668)初,出为益州新都(今四川成都附近)尉。秩满,漫游蜀中。离蜀后,寓居洛阳。曾被横祸下狱,为友人救护得免。后染风疾,居长安附近太白山,因服丹药中毒,手足残废。
〖Nine〗、骆宾王(约619—约687年)唐代诗人。字观光,婺州义乌(今中国浙江义乌)人。唐朝初期诗人,与富嘉谟并称“富骆”。
〖Ten〗、其父官青州博昌县令,死于任所。他7岁能诗,有“神童”之称。据说咏鹅诗就是此时所作:“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父死后,他流寓博山,后移居兖州瑕丘县,在贫困落拓的生活中度过了早年岁月。
扬州,是江苏省下辖的一个地级市。位於长江和京杭大运河的交汇点上。景色秀美,城市建筑多古风。全市总面积6653.81平方千米,市区总面积988.81平方千米,全市总人口457.19万,其中市区人口115.13万人。
在中国历史上,扬州曾有过三次鼎盛,第一次是在西汉中叶;第二次是在盛唐到晚唐时期;第三次是在清朝的「康乾盛世」。
扬州,作为地域称谓,《尚书》等古籍均有记载,为华夏九州之一。
春秋时期,今扬州市区附近称邗。公元前486年,吴灭邗,筑邗城,开邗沟,连接长江,淮河。这是今扬州属地上最早的城市。越灭吴,扬地属越:楚灭越,扬地归楚。公元前319年,楚在邗城旧址上建城,名广陵。秦统一中国后,设广陵县,属九江郡。汉代,今扬州称广陵、江都,长期是王侯的封地。吴王刘濞「即山铸钱、煮海为盐」,开盐河(通扬运河前身),景观盛极一时,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开始了扬州历史上的第一次繁华时期。为了改善和巩固民族关系,元封六年(公元前105年)汉武帝把江都王刘建的女儿刘细君嫁到乌孙国,比王昭君嫁到匈奴还早80多年。三国时期,魏吴之间战争不断,广陵为江淮一带的军事重地。南北朝时期,广陵屡经战乱,数次变为「芜城」。但由於劳动人民数百年辛勤开发,经济地位在恢复中不断提高。北周改广陵为吴州。山东青州,兖州一带的移民南迁广陵一带,促进了扬州的经济发展。
隋炀帝开通南北大运河,在此修建迷楼,并於618年死在这里。有唐一代,中国国力鼎盛,扬州也达到了极盛的巅峰,曾是大唐最重要的港口城市,对外交流的门户。唐代的扬州,农业、商业和手工业相当发达,出现了大量的工场和手工作坊。不仅在江淮之间「富甲天下」,而且是中国东南第一大都会,时有「扬一益二」之称(益州即今成都)。扬州是南北粮、草、盐、钱、铁的运输中心和海内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曾为都督府、大都督府、淮南节度使治所,领淮南、江北诸州。在以长安为中心的水陆交通多中,扬州始终起著骨干作用。作为对外交通的重要港口,扬州专设司舶使,经管对外友好往来。唐代扬州和大食交往频繁。侨居扬州的大食人数以千计。波斯、大食、婆罗门、昆仑、新罗、日本、高丽等国人成为侨居扬州的客商。日本遣唐使来扬州和高僧鉴真东渡日本,促进了中日两国的政治、经济、科学和文化的交流。扬州人李善在吸引前人成果的基础上,重新注释的《文选》,旁征博引,为后人保存了大量已经散失的重要文献资料。其子李邕,不仅文章、诗歌很有影响,也是继虞世南、褚遂良之后的大书法家之一。大诗人张若虚为「吴中四杰」之一,仅《春江花月夜》一首,就有「以孤篇压倒全唐」之誉。684年,徐敬业、骆宾王在扬州起兵反对武则天执政。唐末五代,军阀混战,扬州遭到严重破坏。杨行密在扬州建立政权,史称「杨吴」,有短时间的经济恢复。不久,又陷入战争的破坏之中。
好了,关于唐朝诗人谁到过临沂青州和唐代四大名杰是谁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