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大家好,今天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宋朝时夏门,以及厦门林姓源流的相关问题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收藏下本站,您的支持是我们最大的动力,谢谢大家了哈,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厦门远古时为白鹭栖息之地,故又称“鹭岛”。先秦时期,厦门属百越之地;《汉书·地理志》记载,百越的分布“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
西晋,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县,属晋安郡,不久裁撤,并入南安县,直到600多年后才再次设县建制:闽国933年龙启元年时升为同安县,再次设县,属泉州,州驻地在晋江县。
唐朝,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县西南部置大同场,唐光启二年(886年),王潮克泉州为刺史,至947年,南唐灭闽国,同安地为王潮和闽国治地,历时61年。王潮、王审知兄弟先后为威武军节度使,同安为其治地,闽国开平元年(909年),王审知为闽王,立闽国,都福州,大同场为其辖地。保大七年(949年),南唐升泉州为清源军(辖今泉州、莆田、厦门、漳州)。
乾德元年(963年),宋改清源军为平海军,以陈洪进为节度使,同安县属平海军。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陈洪进纳土于宋,同安县始随平海军纳人宋土。同年,宋复平海军为泉州。宋属平海军、泉州。
元朝,属泉州路。明朝,实行里都图制,厦门为嘉禾里,下设四个都,每个都下辖两个图。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永宁卫的中、左两个千户所移驻嘉禾屿,并筑厦门城,此后遂以中左所作为厦门岛的代称。
雍正五年(1727年)分守兴泉道移驻厦门,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称兴泉永道,管辖兴化府(今莆田)、泉州府和永春州。至此,厦门成为福建东南沿海的军事、政治、经济中心。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厦门成为《南京条约》中规定的五个通商口岸之一。
道光二十三年九月十一日(1843年11月2日),厦门正式开埠。光绪二十八年十月二十二日(1902年11月21日),清政府正式批准《厦门鼓浪屿租界土地章程》,鼓浪屿成为“万国租界”。
中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5月至民国三〖Fourteen〗、年(1945年)9月沦陷,10月恢复厦门市建制,设中心(后改思明)、开元、鼓浪屿、禾山4区。抗日战争胜利,国民政府恢复厦门市政府建制,直属福建省政府管辖。
1949年09月,同安县、厦门市分别解放,同安县属第五专区(1950年改泉州专区、晋江专区),厦门为福建省辖市。1950年10月,厦门市设开元、思明、鼓浪屿、厦港(后废)、禾山5区。1953年,同安县集美镇归厦门市辖。1958年01月,撤禾山区,改设郊区。1958年08月,同安县由晋专区划属厦门。
2003年05月,经国务院批准,福建省人民政府颁发《关于厦门市调整部分行政区划的批复》,同意撤销厦门市鼓浪屿区和开元区,其行政区域划归思明区管辖,杏林区更名为海沧区,设立翔安区。行政区调整后,厦门市下辖思明、湖里、集美、海沧、同安和翔安6个区,至2016年12月底不变。
2014年12月,国务院决定设立中国(福建)自由贸易试验区。其中厦门片区共43.78平方公里。
厦门林姓总人口13余万人,主要流派为九牧、阙下两大派系。阙下由安溪而入同安,多居同安西部,阙下派又分金紫、银紫两系。九牧由晋江等地迁入厦门各区,其中成族聚居的有7个街道,56个自然村。
唐末乾宁五年(898)林一郎由永春大杉林保移居安溪依仁里西头(莲兜美)。传七世仲麟生五子曰:敬宗、度宗、庆宗、美宗、安宗。四子美宗于南宋宝庆元年(1225)入居同安潘涂,为潘涂林家始祖。美宗生四子:长真虎住亨泥(今潘涂),次真应住山头(今西柯镇下山头),三伯晋住浦头(西柯镇浦头),四元成住窑山(西柯镇瑶头)。同安美宗派系今分衍17个族居村,人口20000多人,望族主要村庄有:同安区西柯镇潘涂、下山头、瑶头、浦头、美星、后田,大同街道铜鱼馆,莲花镇内田;思明区前埔,集美区灌口镇坑内,杏滨街道前场、铁山,杏林街道内林;翔安区马巷镇黎安田边、西炉,新店镇山、浦园;湖里区高崎。
阙下宋九牧景渊之孙发旺肇基大田梓溪。其裔孙于南宋淳祐十年(1250)迁居安溪柏业(俗称白叶),其灯号银紫。柏业派下6世孙林朴翁移居官桥赤岭,生五子,孙枝繁衍。至明朝初期,林师生自赤岭肇基于同安官浔,为官浔派始祖。
柏业五世林安寿,明洪武年间肇基安溪桂窑(即桂林)。七传至林天春,嘉靖年间由桂窑移居汀溪堤内;明代中期桂窑系林朝义、朝礼、朝信兄弟肇基马巷井头村;清乾隆年间,林寄自桂窑来到麝圃山头(今垵山),与原住之林氏(希元族裔)宗亲族居。柏业大坪始祖至八世林楷,移居山前村。又传四世林联世,其长子侯帕自山前移居同安在坊里溪边。
林苇裔孙林可征自澄誗徙居长寿社,可征之子永又迁居莆田前埭。永之孙林国华(闽林二〖Fourteen〗、世),居厦门岛五通店里,为店里始祖。林国华四世孙林蓒有孙六:桂、礼(居海沧囷瑶后山尾)、文(居高林)、仁(居莲山头)、义(居洪塘)、德。林桂生三子,长子俨仍居禾山店里;次子侯,洪武三年(1370)移居同安琼头;三子伦居新店山山头。宋中叶,居住厦门店里的实(三十一世)、诚(入赘窗头洪姓)二兄弟开辟马巷城场,林实为城场始祖。
明朝洪武年间,另一支林苇派裔孙林子源从莆田北螺迁徙到三都海沧囷瑶落户。囷瑶的裔孙分三大房,延蕃至28代。
林藻无子,以兄三子林惠为继子。林惠生6子,其三子林翘于唐乾符三年(876)登第,任晋江令,有政绩,吏民称颂。缘事巡南,见晋江马坪山川聚秀,有东牛、西龟、南台、北印四石奇迹,喜其形胜。晚年岁逢丙辰(896)择居于此,雅称锦马。
锦马七世林励,北宋时徙居厦门嘉禾塔头,为厦门塔头始祖。锦马七世林勤,宋中叶移居于马巷黎安田边,称龙田派。属龙田派裔孙的村庄有:翔安区马巷镇马巷街、黎安田边、舫阳古垵、西炉、罗山,内厝镇前垵下沙溪。
锦马世系林孙极之次子林怿(闽林二〖Fourteen〗、世)北宋时任同安椽吏,居东市,为东市林家始祖。马坪世系有一支徙居南安溪南上厅,再定居前宅村(今属内厝镇鸿山村)。
林迈生子林愈,为长乐始祖。林迈11世孙林迪卜居龙溪文山后,再传至15世林绍祖,徙居漳浦玳瑁山下藩岭,再至17世裔孙林琼宗,系南宋咸淳四年(1268)进士,元初避乱移居龙海白水镇屿头村。林琼宗生四子:大房天有居屿头;二房天用偕子紫芝、逸叟徙居浮宫溪头;三房天福明代洪武年间,开基海沧锦里;四房天禄迁徙漳浦乌石(另一说迁徙云霄)。
林天福裔孙定居锦里后至六世分派五大房,已蕃衍至28代。其6世孙林振盛移居杏林锦园(集美区),成为旺族。属锦里林主要村庄有:海沧区锦里,集美区锦园。
据长泰山重院内《林氏族谱》记载,宋太平兴国四年(979),林肇昌由三山(今福州)徙居长泰回龙院,为纪念祖地,遂命名居住地为三重。数传至八世“子孙未甚繁也”,其后谱牒未详。逮至宋末,复有林裭派后裔林悫斋(勤业)由仙游竹塔巷来居余坂,再迁塘边,分派长泰诸村社,被奉为长泰开基祖。明朝末年,悫斋曾孙林子用奠基庄江(今海沧鼎美)。其一支裔孙居东瑶分二大房,已传至23代;另一支分衍灌口上塘。
〖One〗、厦门远古时为白鹭栖息之地,故又称“鹭岛”。先秦时期,厦门属百越之地;《汉书·地理志》记载,百越的分布“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
〖Two〗、西晋,太康三年(282年)置同安县,属晋安郡,不久裁撤,并入南安县,直到600多年后才再次设县建制:闽国933年龙启元年时升为同安县,再次设县,属泉州,州驻地在晋江县。
〖Three〗、唐朝,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县西南部置大同场,唐光启二年(886年),王潮克泉州为刺史,至947年,南唐灭闽国,同安地为王潮和闽国治地,历时61年。
〖Four〗、王潮、王审知兄弟先后为威武军节度使,同安为其治地,闽国开平元年(909年),王审知为闽王,立闽国,都福州,大同场为其辖地。保大七年(949年),南唐升泉州为清源军(辖今泉州、莆田、厦门、漳州)。
〖Five〗、乾德元年(963年),宋改清源军为平海军,以陈洪进为节度使,同安县属平海军。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年),陈洪进纳土于宋,同安县始随平海军纳人宋土。同年,宋复平海军为泉州。宋属平海军、泉州。
〖Six〗、厦门是中国海滨城市,是中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政策的四个经济特区之一,厦门也是现代化世界性港口风景旅游城市,拥有第一批国家5A级旅游景区——鼓浪屿。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赞美厦门为“东方夏威夷”。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