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唐朝的评弹的问题,以及和潮州歌册的介绍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下面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潮州歌册是广东省潮州地区汉族民间说唱文学的一种,由唐代以来的潮州弹词演变而成。
〖One〗、①史诗的性质有几个特点:它必是口传的(oral),必是与宗教信仰分不开的,又必是和该民族的典礼有联系的;史诗对于战争事件往往有极详细而生动的描述与铺陈,大部分歌颂该地崇祀之神明,把诗中的英雄人物尽量加以凸出。②西亚史诗的特征,LuigiCagni在谈到Erra一诗时,已有详细讨论。
〖Two〗、③汉民族在古代应该有他们自己的史诗。但由于古代史官记言与记事分开。记事侧重时日,对于事态的描写多采取“省略”(ellipse)手段,所以没有像西方史诗那样强调英雄主义。“省略”是修辞上很重要的法式。
〖Three〗、④古代汉语的特征,采用省略句式见于殷代占卜文辞是非常普遍的,所以对神话人物没有作故事性的高变描写。诗经中雅颂的体裁久已脱离了口语,所以不是epic的叙述形式,因此,一般认为古代中国没有史诗。又史家作史书,授力主张“尚简、用晦”,
〖Four〗、⑤故冗遢、详尽的文体亦不受人欣赏。唐代的俗讲变文兴起,衍生后来的弹词七字体,与天竺希腊的繁复冗长的史诗,其构章遣词,实无差异,这样的文体在吾国反属后起,这是文学形式由简变繁的另一方向。
〖Five〗、⑥但在民间口语文学中却保存大量的活的史诗,尤其是在少数民族的口传文学里面,像桂西布努瑶族的长篇史诗《密洛陀》,其中“萨当琅”长达二千多行。西藏的格萨尔史诗有三十九部,如果把另外的六十七部加以总结,可有八十万行之多,比起印度的(摩诃婆罗多)还要丰富。
〖Six〗、⑦这样看来,礼失而求诸野,中国的史诗还活生生地保存着,正是口头文学的一个无尽藏呢!
中国从唐宋时期开始用白话文。陈荣衮是提倡报纸改用白话的第一人。
〖One〗、唐代韩愈(768-824)提倡散文,反对骈体,史称“文起八代之衰”。八代:东汉、魏、晋、宋、齐、梁、陈、隋。骈体起源于汉魏,成熟于南北朝,讲究对仗和声律,四字六字相间,称“四六文”。
韩愈反对这种注重形式、束缚思想的文体,提倡接近口语、表意自由的文言散文,使文体恢复到未受骈体束缚以前的时代,所以称为“古文运动”。“古文”其名,“革新”其实。
唐代寺庙,宣传佛教,用讲故事的方法吸引群众。一边展示图画,一边说唱故事。图画称为“变相”,说唱底本称为“变文”。有散文韵文相间的,有全部散文的。后世发展成为鼓词和弹词。这是早期的白话文学。
〖Two〗、宋代的“语录”是又一种早期的白话文学。起初,禅宗佛徒辑录师傅言谈,用口语体。后来,宋代理学家程颢、程颐的门人,也用口语体记录老师的言论。“语录体”是一种白话文,具有小脚不敢放得太大的“半大脚”风味。
宋元间又有“话本”。这是说书人讲说故事的底本。“话”是故事,“本”是底本,分为小说和讲史两类。前者多为白话短篇,后者是浅近文言的长篇。
〖Three〗、明清的章回小说,例如《金瓶梅》、《红楼梦》和《水浒传》等作品,是用当时的白话书写,使白话在民间得到广泛传播。但是,当时的文学正宗依然是文言文。
〖Four〗、清末维新运动时期,开始有意识地提倡白话,兴起称为“新文体”的“通俗文言文”。例如,黄遵宪引俗话入诗,反对崇古,他在1868年(同治7年)写的新诗,是文体解放的开路先锋:“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即今流俗语,我若登简编,五千年后人,惊为古烂斑!”
裘廷梁在《论白话为维新之本》文章中提出“崇白话、废文言”。陈荣衮是提倡报纸改用白话的第一人。王照制订官话字母,拼写“北人俗话”,不拼写文言。这时候,各地出版了多种白话的小型报刊。白话原来是一种民间文学,被认为“不登大雅之堂”,不是正式文体,不是文学正宗,没有法定地位。
〖Five〗、五四前后,革新思潮澎湃,提出了“文学革命”的口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旧文学不是指旧时期的文学,而是指旧性质的文学,它的特点是文体是文言的,内容是陈腐的,思想是封建的。
新文学不是指新时期的文学,而是指新性质的文学,它的特点是文体是白话的,内容是新颖的,思想是革命的。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