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科举官场文章

侠名 2024-05-29 18:01:38 -
宋朝科举官场文章

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宋朝科举官场文章的问题,以及和宋代科举制度成熟表现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下面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1. 北宋科举流程
  2. 宋代科举制度成熟表现
  3. 宋代科举流程

[One]、北宋科举流程

〖One〗、士子在封闭考场中答卷,由中央派考官进行监考。

〖Two〗、受卷所:机构名,科举考试期间所设临时办事机构,掌收受试卷事宜。士子试毕交卷,由受卷官亲收,按交卷次序给签放出。

〖Three〗、誉录所:即抄写试卷,是用于杜绝舞弊的方法之一,举子的亲笔试卷称真卷,誉录后送归封弥官存档;誉录的卷子称草卷,送给考官评阅。

〖Four〗、弥封所:科举考试期间临时办事机构,负责糊盖试卷姓名事宜。

〖Five〗、收掌所:举子考完后将所有试卷交给受卷所,再由受卷所统一交给收掌所。

〖Six〗、对读所:职掌是核对誊录所送交的朱卷与墨卷是否完全一致,倘有讹误,即予改正。对读后,各对读生将姓名籍贯注明于墨卷之尾。

〖Seven〗、阅卷所:科举考试期间临时办事机构,负责考生试卷的批阅和筛选,将优质的策论诗赋交呈皇帝!

〖Eight〗、这一套流程下来是否像极了如今的高考,但在宋**场没有监控,考官如果受贿,在考场上可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并且宋朝**现象较多,所以国家选拔出来的都是些蛀虫,没有什么真才实学,这也从侧面印证了宋朝灭亡的必然性!

[Two]、宋代科举制度成熟表现

〖One〗、宋朝统治者完善了此前科举的种种弊端,也确立了最佳的考试内容。与唐朝相比,宋朝科举有许多创新变革之处,这些改变中,最值得肯定的当是以下四点:

〖Two〗、第一,确定糊名制度。即将考生所填写的姓名、籍贯等一切可能作弊的资料信息全部密封,主考官与阅卷官进行评改时无法了解到每张卷子为谁所做。宋初,请托、投献风气依旧,直至宋真宗时才开始采用糊名制度。当时有许多名臣儒生对此表示反对,最著名的就是范仲淹、苏颂等人,他们认为糊名过于冒险,害怕平时声名狼藉之人依此取得上佳的考试成绩,从而步入仕途。这种担忧不无道理,不过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实践的证明,糊名制度最大程度保证了科举的公平。

〖Three〗、第二,确立考试时间。唐朝科举每年一考,国家为此需要动用庞大的财力、物力与人力。宋英宗治平二年(公元1065年)定科举为三年一大比,这个规定直到科举废除都没有做过任何改变,古籍所载“大比之年”往往指代就是这年礼部举办的“春闱”会试以及之后的殿试了。通过降低考试频率,国家能够省下大量人力及物力。

〖Four〗、第三,转变文风。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欧阳修知贡举,主持当年科举,他向来厌恶无病呻吟的程式化文章,于是在此次考试中他将延续百年的程文考卷全部黜落,所取文章都是言之有物、论之成理的“古文”。善于议论古今成败之理的苏轼、苏辙两兄弟,就是在此次科举中占了大便宜,顺利脱颖而出,欧阳修也因此成为宋朝古文运动的“旗手”。

〖Five〗、第四,转变考试内容和科目。王安石变法措施中,对于科举内容与科目进行了大量更改,“古之取士俱本于学,请兴建学校以复古。其明经、诸科欲行废黜,取明经人数增进士额。”意思是明经、明法等繁杂科目尽数废除,只留进士一科,今后考试也只考经义,不必再考诗、赋。王安石给出的理由是,一个人从小写诗作赋熟知音韵,对圣人之言却知之甚少,在为官治世时势必会缺少治国理民经验。虽然明经等科最终并未废除,但后世科举不再考诗、赋而专考经义却是由此开始的。

[Three]、宋代科举流程

〖One〗、宋代的科举,大体同唐代一样,有常科、制科和武举。相比之下,宋代常科的科目比唐代大为减少,其中进士科仍然最受重视。

〖Two〗、宋代科举的全过程:来府注籍——听讲专题——府院解试——解释放榜——在京待试——贡院省试——三评定等——皇帝殿试——金殿传胪——新科夸官——琼林赐宴——阁门谢恩——同榜期集——走马上任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 上一篇: 宋朝秘史观看
  • 下一篇: 宋朝种什么花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