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宋朝分权措施和北宋分权具体表现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块儿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One〗、赵匡胤鉴于唐末藩镇割据的历史教训,防止武人擅权和人民反抗,采取了“守内需外”的方针。他首先以所谓的“杯酒释兵权”的方式,逐步削弱和解除了掌握禁军大权的有功将领石守信、高怀德、王审琦等人的兵权;紧接着就取消了统率禁军的殿前都检点,改由殿前、马军、步军都指挥使分别统领禁军,然后又把调拨军队之权归属枢密院。然而枢密院的枢密使和疏密副使都让文人担任。这样就形成了禁军中三帅鼎力的局面,致使领兵权和发兵权分离,使他们互相牵制,最后听命于皇帝一人。
〖Two〗、这里要给大家说一说北宋的军队的划分。分为四种:禁军是从全国各地的强壮军卒中选拔出来,直属中央指挥。他们一半守卫京畿要地,一半分戍全国各地。士兵每隔三年更换一次驻地,而将领并不随之调动,这就使兵没有常帅,帅没有常师。
〖Three〗、禁军之外,还有厢兵、乡兵和蕃兵。厢兵是各州的镇兵,乡兵是民户中抽调壮丁组成的地方武装,蕃兵是招募边地少数民族人民屯驻边寨的军队。他们都隶属于殿前侍卫总管司,而军籍却保存在枢密院。而且宋朝沿用唐后期的雇佣兵制,每遇灾荒,便在灾区大量招募破产的饥民入伍,这样就把威胁统治集团的力量变为统治者镇压人民的工具。
〖Four〗、北宋皇帝为了防止重臣专权,也采取了分散并缩小“事无巨细,事无不统”的宰相的权利。首先是在宰相下设置“参知政事”作为副职;让刚才说到的枢密院掌握全国的军事,与“中书省”(也就是宰相的官署)合称“二府”也叫政府和枢府。这样还不够,皇帝又增加“三司使”掌握全国财政大权。同时三个部门都设副使,以分其权。这样中书省,枢密院,三司并列,各不相属,共同对皇帝一人负责,皇权就进一步增强了。
北宋为防止知州权力过大设置分权的官员是通判;原因是宋太祖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派文臣担往各地州宜的长官,陆续取代原来藩镇手下的爪牙,为防止知州的粮力过天难以控制,实施三军一换的制度,频繁调动州自长官;还在各州府设置通判,以分知州的权力。
〖One〗、元朝建立以后,以中书省掌管全国行政,元中书省实际上继承金朝尚书省的制度,中书令由皇太子兼,不负责具体政务,中书省左、右丞相、平章政事、左、右丞及参知政事都是宰相。
〖Two〗、元朝地域辽阔,非前代能及,负责起管理如此辽阔土地的中书省,政令所达,亦非前代能比。元朝中书省相当于隋唐两代的尚书省,代表中书令总理政务的中书省左、右丞相的权势较隋、唐初尚书省左、右仆射有过之而无不及,这实际上是两宋以来的变局。元朝中书省左、右丞相往往由蒙古勋贵担任。
〖Three〗、元朝中书省宰相职掌全国比较高行政,既无隋唐三省制的牵制、分权,又无宋代宰相严格的划分事权,这种隋唐两宋宰相制的反动不可能持续长久,无怪乎朱元璋非要对中书省进行限制。元朝中书省外,枢密院掌军政,这一分野继承了两宋以来的传统。元代十一个行中书省作为地方比较高行政机构,在称呼上表明是中书省的派出机构,但是每个行省都有一套完整的组织机构,行省节制一方,起到与中书省制衡的作用。
〖Four〗、元朝相权占有优势跟南坡之变有关
〖Five〗、元仁宗延佑七年,卒,硕德八剌继帝位,即元英宗时仁宗母答己太后任过去被仁宗罢黜的权臣铁木迭儿为右丞相,相互勾结,排除异己,权倾朝野。英宗刚毅而思有作为,锐意于改革。元英宗为巩固自己的地位,立太祖功臣木华黎后裔拜住为左丞相,极力抑制答己、铁木迭儿一党的势力。至治二年(1322)[Eight]、九月,铁木迭儿、答己相继去世。
〖Six〗、十月,立拜住为右丞相,表示要励精求治、一新机务。此后数月,曾采取了一些改革性的措施:广泛起用汉族地主官员和儒士,如张珪、吴元珪、王约、吴澄等;发布《振举台纲制》,要求推举贤能,选拔人才;罢徽政院及冗官冗职,精简机构,节制财用,行助役法并减轻徭役;颁行《大元通制》,以加强法制,推行汉法;清除铁木迭儿余党,查处他们的贪赃枉法事件。这些措施遭到一部分保守的蒙古贵族反对。
〖Seven〗、三年八月初,尚存的铁木迭儿余党、御史大夫铁失阴谋发动政变,密遣心腹去漠北,当月五日,元英宗、拜住由上都启程返京,途中宿营于上都西南20里南坡店,被铁失等刺杀,史称南坡之变
关于宋朝分权措施到此分享完毕,希望能帮助到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