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寺院的等级分类

网友投稿 2024-01-30 14:59:34 -
唐朝寺院的等级分类

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唐朝寺院的等级分类和中国各个朝代寺庙建筑有何不同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唐朝寺院的等级分类以及中国各个朝代寺庙建筑有何不同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块儿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中国各个朝代寺庙建筑有何不同
  2. 郎木寺为什么分两座
  3. 寺院的别称分类

[One]、中国各个朝代寺庙建筑有何不同

〖One〗、在中国,“寺”原是古代官署名称。东汉明帝时,天竺高僧摄摩腾和竺法兰背着佛教经像至洛阳,下榻的就是当时接待外宾的官署鸿胪寺。而后,朝廷为两位高僧搭建馆舍,名为白马寺,中国第一座寺庙由此诞生。随着佛教的不断发展,后世延续以“寺”作为佛教建筑的通称。

〖Two〗、印度最早的寺院是佛陀在世时设置的各类精舍。当时印度佛寺的形制大多是在中央设方形佛塔,外围设僧房,佛塔内设佛龛。以塔为主,包含讲堂与精舍。

〖Three〗、受印度佛教建筑的影响,中国佛教建筑最初的寺庙也是将佛塔放在中心位置。据《魏书·释老志》记载:“自洛中构白马寺,盛饰佛阁,画迹甚妙,为四方式。凡官塔制度,犹依天竺旧状而重构之一。”白马寺的中心建筑是一座大方木塔,周围建有殿堂、廊门。

〖Four〗、到了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国佛教取得巨大的发展。“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形象地描述了在南北朝时期佛教寺院的兴建。作为当时洛阳最大的寺院永宁寺,为了突出佛塔的重要性,其形制依旧是“前塔后殿”。

〖Five〗、随着佛教的兴盛,许多王权贵族将自己的家宅改建为寺院以便供养,这种情况下,印度佛寺的形制便不再适用。随着私宅改建的数量增多,寺院的形制先是殿、塔并列,之后又变为以佛殿为中心将塔立于院外。此时,佛塔已不再作为寺院建筑中最重要的元素。而寺院建筑由以佛塔为中心演变为以佛殿为中心的过程,标志着佛教中国化的过程。

〖Six〗、此后,随着佛教思想中国化在唐代逐渐完善,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体阐释佛教内涵,成为当时的文化主流。建于贞观二十二年的西安大慈恩寺,便是先将佛殿建造好,而后再于寺院外建造大雁塔。这说明,此时的佛塔已不再是寺院的主体,而成为列在寺旁的建筑物。

〖Seven〗、唐代寺院屋顶坡度平缓、出檐深远、多用板门和直棂窗,反映出唐代建筑风格舒展朴实、庄重大方、色调简洁明快。而这在之后的宋、元、明、清寺院建筑中并不多见。

〖Eight〗、随着佛教的迅速发展,到了宋代,佛教文化已广泛融入到社会大众的生活中。宋代寺院建筑汲取中国传统园林文化的内容,布局则更加生动,充满生活化气息。寺院规模一般比唐代小,但较之唐代更为秀丽且富于变化,出现了复杂形式的殿阁楼台。

〖Nine〗、例如河北隆兴寺:寺院前殿后阁、纵深展开、殿宇重重、高潮迭起。院落空间时宽时窄,随寺院建筑错落而变幻。对此,著名古建筑学家梁思成大加赞赏:“在立体布局的观点上,这摩尼殿重叠雄伟,可以算是艺臻极品,而在中国建筑物里也是别开生面。”

〖Ten〗、到了明代,佛教已完全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寺院建筑逐渐采用官方宫殿式建筑模式:以大雄宝殿为主体,中间以南北向纵轴线为主。主要建筑位于中轴线上,规模都较为大;次要建筑则安排在轴线的东西两侧,规模较小。这种形制之后被清代所采用,并一直延续至今。

1〖One〗、寺院不仅是提供佛教活动以便弘法的场所,也是大众了解佛教文化、发展历史的不二选取。寺院建筑作为佛教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其变风格转变与佛教中国化过程相辅相成:寺院建筑风格随着佛教传入中国的不断本土化而改变,同时也进一步深化佛教中国化思想,为延续至今的中国佛教文化创造无限可能,而寺院的建筑风格在如今文化背景下也将进一步发展创新,与时俱进。

1〖Two〗、不同时代的寺庙建筑之变化,是佛教文化在不同时期发生变化最明显的标志之一。你会发现严谨对称的结构布局使整个建筑群显得庄严浑厚,行观其间,体验到强烈的节奏感和鲜明的流动美。身处其间,不仅能让人感受到平静、力量和心安,而且还给世人营造了个脱离尘世繁琐的一方净土。

[Two]、郎木寺为什么分两座

〖One〗、因为,郎木寺是一座小镇,镇上有两座历史悠久的藏传佛教寺院,分别叫甘丹赛赤寺和格尔底寺(近年为了争取旅游资源两寺也都自称为郎木寺),两座寺院之间是一条清澈小溪,一条宽不足2m的小溪从镇中流过,却有一个很气派的名字“白龙江”,如按藏文意译作“白水河”。清澈见底的白龙江水把小镇一分为二。

〖Two〗、甘肃南部的这个小镇景色美美,鲜明的藏式小镇,单从这一个地方就可以看出西北江南的地域风貌,不到这里想象不出来它德特别之处,印象中只是沙漠丘陵的样子。富丽堂皇朗木寺很美很漂亮,有特色的建筑,有特色的装饰,感受感受寺庙文化和艺术,趣味性强,藏族文化的魅力,能使人安静下来的地方。

〖Three〗、郎木寺的两座寺院均为藏传佛教寺院(许多介绍郎木寺的文章、地方性标牌和电视专题片以及媒体对“郎木寺”这一地名的称谓可谓五花八门,甚至趋于以讹传讹的程度。郎木寺有两座规模较大的寺院,分别属于四川和甘肃两省管辖,人们总爱望文生义地将郎木寺理解为寺院的名称,加之近年来郎木寺的两个寺院都将各自的寺名冠以“郎木寺”来对外宣传,于是概念上的混乱就在所难免。

[Three]、寺院的别称分类

寺院"历经朝代变换,或因用途有别,或因建筑各异,而有种种别称:院:原意为周围有垣,转称为周垣或指有回廊的建筑物,或指官舍等。直至唐代,因唐代敕令建造大慈恩寺,于寺中筑翻经院,成为佛教建筑物称"院"之滥觞。庵:又作"菴",原为出家及隐遁者所居住的草菴。后世特称比丘尼的住处为庵、庵寺。堂:又称殿堂,殿宇的意思,与"塔"构成寺院的主体。殿堂和塔庙,合称堂塔。或有依安置的本尊而命名,例如普贤殿、地藏殿;或用来安置祖像及遗骨,如舍利殿、开山堂;也有供日常生活者,例如斋堂、茶堂等;或供法会、修行、讲经说法等用途者,如念佛堂、讲堂、禅堂等。至于形状,除了特殊的情况以外,大部份都为正方形、长方形。僧伽蓝:略称"伽蓝","众园"的意思,是僧众共住的园林。精舍:意为智德精炼者的舍宅。兰若:意译无诤、空闲处,意指远离村落,安静而适于修行的空闲处。刹:因一般寺院均有于堂前立刹(幡竿)的风俗,因而得名。丛林:众多僧人和合居住于一处修学办道,就好像树林一般丛聚,因此,以"林"做比喻,而称寺院为丛林。道场:修习佛法的场所。隋炀帝尝下诏,明令天下的寺改称为道场。此外,宫中行佛事的场所,称为内道场,或内寺。临济宗专指供云水僧修行的场所为道场。律寺:又作律院,专指依准戒律修行者止住的寺院。讲寺:又作讲院,指专研天台、华严二宗为主的寺院。讲院者,以讲明诸经的旨意为务。讲堂:供作讲经说法的建筑。于印度,佛陀在世时已设有讲堂,我国自古即设有讲堂,以利说法。莲社:为念佛修行的结社。源于东晋慧远大师在庐山所创的结社念佛。

好了,关于唐朝寺院的等级分类和中国各个朝代寺庙建筑有何不同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

  • 上一篇: 唐朝寻相
  • 下一篇: 唐朝寺院斋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