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唐朝吏部铨选政策的原因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唐代选官取士的特点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下面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唐朝吏部铨选政策的原因和唐代选官取士的特点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One〗、唐代官吏选拔的途径有三种,即门荫,杂色入流和科举。
〖Two〗、唐朝对门荫入仕有严格的规定:一是有封爵者可由子孙承袭;二是皇亲可按关系的亲疏叙阶授官;三是散官,职事官三品以上的曾孙,五品以上的子孙,二品勋官的儿子可以资荫入仕。门荫如仕可通过学馆入仕和直接以门荫入仕。通过学馆就是充当弘文管,崇文馆(三品以上子孙)或国子学,太学(五品以上子孙)的学生,学成后通过考试入仕途。直接以门荫入仕则需要先充当千牛和三卫(皇帝或太子的侍卫),期满后兵部考试合格,再送吏部考核,合格者授官。
〖Three〗、杂色入流主要有品子,勋官和流外入流。品子由文武六品以下,勋官三品一下五品以上的成年子充任。需轮流到三品以上亲贵的家中担任侍从或缴纳品子课钱,十年期满后经兵部简试,再送吏部考核,合格者即可授官。勋官需轮流番上服役,供京城诸司和各州驱使,不服役这需缴纳课钱,服役或纳钱期满,经兵部考试合格,可授予散官。
〖Four〗、科举是一种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分为常科和制科。常科分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六科。其中秀才科为比较高科等,主要考试国家策略,但因为难度太高考生视为畏途,故很快就被废绝了。明经主要靠儒家经典。进士主要考帖经,杂文和对策。明法考试律法。明书考试《说文》和《字林》,并要通训诂。明算考试算经。只需考试合格一科就获得相应的称号,譬如进士科考试合格就称为进士及第,明经科考试合格就称为明经及第,不过这仅是个称号,要想做官,还需到吏部参加铨选,经过体貌,言辞,书法,判决书四项铨试,再结合各项规定,才能授官。
例句古代读书人就算中了科举,也未必就能有官做,还要等吏部铨选之后,才有可能实授。铨选人才,合理调用,是人事部门的职责。
贞观后期罢征高丽以后,用兵日少,虽然朝中的公卿将相大部分是往日功勋卓著的将领,但是由于没有大规模的战争,那些地位比较低下的下级军官和士兵却失去了进身之阶。因此,到了贞观末年和高宗统治时期,文人的地位高了起来,因为他们可以通过科举考试来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武则天称帝建周后,首先要做的就是笼络军心,以便取得军队对她的支持。而在当时周边环境相对安宁、极少发生战争的情况下,通过军功来提高武人的地位又是不现实的,那么惟有在科举考试方面来另辟奚径了。于是,武则天设立了武举,其待遇有如科举,只是在考试的内容方面与他科不同,试应考者长垛、马射、步射、平射、筒射、马枪、翘关、负重、身材等科目,并试军谋策论。考试合格者,一样给予出身,经吏部与兵部铨选后出任较高级别的军职。平定安史之乱的唐朝名将郭子仪就是武举出身。可以看出,武举的设立兼具选拔优秀的军事将领和笼络军心的目的与作用
好了,文章到这里就结束啦,如果本次分享的唐朝吏部铨选政策的原因和唐代选官取士的特点问题对您有所帮助,还望关注下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