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唐朝杀侄案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唐朝杀侄案以及韩愈示侄诗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块儿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One〗、《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在贬谪潮州途中创作的一首七律。此诗抒发了作者内心郁愤以及前途未卜的感伤情绪。
〖Two〗、首联写因“一封(书)”而获罪被贬,“朝夕”而已,可知龙颜已大怒,一贬便离京城八千里之遥;颔联直书“除弊事”,申述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颈联即景抒情,既悲且壮;尾联抒英雄之志,表骨肉之情,悲痛凄楚,溢于言表。
〖Three〗、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Four〗、欲为圣朝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Five〗、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Six〗、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Seven〗、早晨我把一篇谏书上奏给朝廷,晚上被贬潮州离京八千里路程。
〖Eight〗、本想替皇上除去那些有害的事,哪里考虑衰朽之身还顾惜余生!
〖Nine〗、阴云笼罩着秦岭家乡可在何处?大雪拥塞蓝关马儿也不肯前行。
〖Ten〗、我知道你远道而来该另有心意,正好在瘴江边把我的尸骨收清。
在唐朝的历史上,就这样一支军队,他们镇守绝域四十载,到了最后一战时,士兵们绝多数都是满头白发了,而这支军队的将领就是郭昕。
唐朝武则天长安二年(702年)设立北庭和安西都护府,用以防御吐蕃的入侵。鼎盛时期,安西都护府统辖的唐军(又称为“安西军”)兵力一度达到了2.4万人。“安史之乱”爆发后,朝廷为平定叛乱,安西军成为平叛的重要力量之一。
但是,大军的内调,让吐蕃人趁虚而入,致使安西都护府和内地的通道中断,音信全无。当时郭氏家族子弟多人担任安西大都护,一直守护着安西都护府,郭昕就是其中的佼佼者。郭昕是汾阳王郭子仪之侄,郭子仪弟弟郭幼明之子,他是安西都护府最后一任大都护。
永泰二年(766年),中书令郭子仪奏请朝廷遣使巡抚河西、安西等地,时任左武卫大将军郭昕奉命前往巡抚河西、安西等地。出人意料的是,郭昕来到安西不休,朝廷与安西就断了联系,郭昕只能带着数千将士迂回安西西镇。
反观朝廷,上至皇帝下至大臣们都认为安西西镇早已沦陷了,也没有主动联系。15年后,也就是781年,一条振奋人心的消息传到长安,安西西镇并没有沦陷,原因是郭昕率领几千唐军誓死镇守。
当时皇帝的唐德宗,感动之余,唐德宗下旨所有将士连升七级,郭昕被加封为安西大都护,封号为武威郡王。事情还没有结束,短短两年后,陇右地区又发生叛乱,唐德宗出逃。
朝廷自身难保,更没有力量来支援安西四镇了,一切都要靠郭昕自己。789年,北庭都护府被吐蕃攻陷,这意味着整个西域只剩下郭昕坚守,这是身处绝境。公元808年,安西西镇已经孤悬在外四十多年,郭昕的最后一战也充满悲壮。
当吐蕃大军兵临安西都护府所在地龟兹城时,郭昕率领几千早已白发苍苍安西军死战不退,最终全部阵亡。郭昕是大唐在西域的最后一道防线,他也因此被誉为“铁血郡王”。
文章到此结束,如果本次分享的唐朝杀侄案和韩愈示侄诗的问题解决了您的问题,那么我们由衷的感到高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