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铁们,大家好,相信还有很多朋友对于唐朝河西河东和河东河西的意思是什么的相关问题不太懂,没关系,今天就由我来为大家分享分享唐朝河西河东以及河东河西的意思是什么的问题,文章篇幅可能偏长,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块儿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One〗、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是易经中的一句著名的典故。
〖Two〗、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是我们的黄河母亲早就预示给我们的——
〖Three〗、黄河的河道是不固定的,经常会因为水流而改道,以前在河的东面的一块地方,若干年后,因为河水改道,变为在河的西面了。
〖One〗、提到这句俗语都会说,但能说出自那里,虽说说法好几种,能说上来的人还真不多。河西河东主要是指黄河,由于黄河经常犯滥成灾,说不定淹了河东还是河西地,常年摇摆不定,但真正起源则来自由秦魏争夺河西之地,当年有民谣传之,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吴白两起天作玄机,所以留传至今,寓意则是用来形容世事盛衰兴替,感叹世事变化无常。
〖Two〗、战国之始,韩赵魏三家分晋,而魏国由于处于四战之地,在诸侯国中地势最差,经常处于四处奔命状态,所以开国君主魏魏文侯任用李悝变法图强,使得魏国成为战国初期最强大的诸侯,大杀四方,命吴起进攻秦国河西之地,在吴起魏武卒的打击下,秦军土崩瓦解,至此魏强秦弱,秦为肥肉,魏为刀殂,割河西之地为大魏国所有,魏据河西,秦国无险可守,时时处在魏国威胁之下,只要大魏心情不好,魏武卒从河西立马杀到秦国城下。秦国无奈将战略防线设在咸阳外围的白鹿原。但秦国也不甘心,全力争夺河西,前前后后几十年,永远都是不放弃。
〖Three〗、前期魏国任吴起为第一任西河郡守,无论秦国派多少人,都无法占到便宜,而且魏国人一听到打秦国,个个像打了鸡血一样,热血沸腾,涌跃参军,在秦惠公时候,秦国出动五十万去夺河西之地,重点进攻魏军把守的重镇阴晋。秦军气势汹汹而来,魏武卒仅五万人,但是在吴起的激励下,士气高昂,以少胜多。这时候秦国如同掉到了十八层地狱了,就差亡国了。俗话说,阳极生阴,阴极生阳,随着吴起被排挤远走他国后,秦魏攻守之势也再慢慢发生变化。
〖Four〗、秦国到了献公时候,接手的是个烂摊子,一方面他学习魏国搞改革,一方面积聚力量,有机会就攻打魏国,没机会就坐等天时,所以国力恢复非常快,在和魏国的交锋中,虽没夺取河西之地,基本算打个平手,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魏国拔根汗毛都比秦国腰粗,打平手就等于赢了魏国了。
〖Five〗、到了秦孝公时候,任用商鞅变法,秦国国力大增,而魏国的魏王,好大喜功,四处树敌,慢慢的把魏文侯和魏武侯积攒的家底都耗光了。先是庞涓两次败给孙膑,秦国利用魏国争夺中原霸主时,屡屡偷袭得手,而在后来,秦惠王时派十几万大军攻打河西重镇雕阴。双方激战两年多,秦军大胜,全歼魏军八万人,俘虏龙贾。魏国此时已经完全无力反攻,只得将河西郡全部归还给秦国。至此,秦全部收复了被魏夺占的河西地区。
〖Six〗、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放在秦魏争夺中来看,其实魏国对秦国是有压倒性优势的。双方攻守易势原因就在于人才的得失,起初天下人才齐聚大梁,诸如吴起李悝等,而到魏惠王时起初投奔大魏的人才,诸如商鞅范睢孙膑张仪等全都去了秦齐诸国,而此时天下英才全聚于秦,秦魏攻守易势全都是人才易势而成,此外还有一点就是,魏惠王志大才,惹是生非,导致魏军被齐、楚、赵、秦等国群而攻之。一方面大批人才流失,一方面处处树敌,这才是魏国一蹶不振国力大损,所以秦能夺回河西,除了秦国本身变强大了之外,魏国的衰败也是很重要的原因。否则以秦国的实力,很难突破河西这条防线的。
〖Seven〗、水无常势,兵无常形。只有时时警醒,才不会有三十年河东河西之变局。这也告诫人们说,得意莫忘形,败中能求胜。只要心不倒,一切有可能。
意思是两个相隔很远的距方,风马牛不相及的地方。而且方向相反的地方。指两个地址位置反向的地方,而且两处相隔很远。
唐朝河西河东的介绍就聊到这里吧,感谢你花时间阅读本站内容,更多关于河东河西的意思是什么、唐朝河西河东的信息别忘了在本站进行查找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