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朋友对于宋朝垂帘听政和“垂帘听政”是从什么朝代开始的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块儿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垂帘听政”的制度,在我国历史上最早可以追溯到旧战国时期。战国时期国王去世后,如果继位皇帝年纪幼小,可以由小国王的母亲辅政。但是根据宫廷的规定,朝中官员不得直接观看和接触皇太后,所以辅政的皇太后一般坐在皇帝理政厅堂侧面的房间里,在房间和厅堂之间挂一帘子,听官员们与皇帝谈论政务。于是,这种由母亲帮助皇帝辅政的制度,就被人们形象地称为“垂帘听政”。最早的“垂帘听政”,要数战国时期的赵太后。赵太后听从触龙的讽谏,把幼子长安君送到齐国做人质,求得齐军帮助,解了赵国之危。唐朝时,著名的女皇武则天在称帝前,也曾搞过垂帘听政。宋朝有两个垂帘听政者。一个是北宋的高太后。她是宋英宗的皇后。英宗死后,宋神宗即位仅一年就死了,由年仅10岁的宋哲宗上台。高太后“受英之托”,以太皇后(皇帝祖母)的身份听政。另一个是南宋的谢太后。咸淳十年(1274),宋恭宗即位时尊她为太皇太后,垂帘听政。北宋时期的辽国萧太后,在其子辽圣宗即位时,也是皇太后身份垂帘听政,其间与宋真宗订立了有名的“澶渊之盟”。简称“垂帘”。皇后、皇太后临朝听政,处理国家大事,因在宝座前设帘遮蔽,故称。归政叫“撒帘”。历史上的“垂帘听政”多因嗣君年幼。《旧唐书·高宗纪》:“自诛上官仪后,上每视朝,天后垂帘于御座后,政事大小,皆预闻之,内外称为二圣。”《宋史·礼志二十》:“乾兴元年,真宗即位,辅臣请与皇太后权同听政。礼院议:自四月内东门小殿垂帘,两府合班起居,以次奏事,非时召学士亦许至小殿。”又“徽宗即位,皇太后权同听政。三省、枢密院聚议……曾布曰:‘今上长君,岂可垂帘听政?请如嘉佑故事。’”又《后妃传下??哲宗昭慈圣献高皇后》:“帝闻事急,诏禅位元子,太后垂帘听政……朱胜非等诱以复辟,命王世修草状进呈。太后喜曰:‘吾责塞矣。’乃以手札趣帝还宫,即欲撒帘。帝令胜非请太后一出御殿,乃命撒帘。是日,上皇太后尊号。”《元史·后妃传·定宗钦淑皇后》:“定宗崩,后抱子失列门垂帘听政者六月。”《清史稿·后妃传·孝钦显皇后》:“咸丰十一年十一月乙酉朔,上奉两太后御养心殿,垂帘听政。”1861年(咸丰十一年),咸丰帝去世,慈禧太后6岁的独子载淳嗣位,临终前咸丰任命载垣等八大臣辅政。鉴于康熙初年曾出现辅政大臣鳌拜专权的先例,咸丰帝使用对辅政大臣牵制之策,即把他的“同道堂”、“御赏”玺,分别赐予载淳及皇太后钮祜禄氏,以二玺代替朱笔。辅政大臣所拟上谕,必须加盖这两方印章才能奏效。当时载淳年幼,“同道堂”印就落在生母慈禧皇太后手中,这为素有政治权欲的慈禧临朝预政提供了契机。她拉拢慈安皇太后,联合恭亲王奕欣,于咸丰帝死后不久发动了辛酉政变,将辅政大臣斩首抄家,解职戍边,彻底肃清了她的政敌集团。载淳举行了象征式的登极典礼,两宫皇太后就立即以皇帝的名义发出上谕,令大臣汇编以往各代皇太后临朝预政事迹,并美其名为《治平宝鉴》,作为一本垂帘听政的历史依据。于咸丰十一年十一月初一日,她们携载淳到养心殿东暖阁,正式垂帘听政,设两太后宝座在皇帝宝座之后,中间以八扇黄屏风隔开。为使此举更具合法性,恭亲王等人还制定了《垂帘章程》。至1873年(同治十二年),载淳成年后,两宫皇太后被迫撤帘归政。但同治帝亲政不及两年,就因病而死。因无子嗣位,慈禧再次玩弄政治手段,精心设计择立同治帝年幼的叔伯兄弟载湉继位,使两宫皇太后二次垂帘终又得逞。
垂帘听政,自然是指女子当国。一个男人在朝堂之上,自然不要垂帘。但女子当国,男女有别,故有设帘之举。中国历史上曾经垂帘听政,或者虽未垂帘、但有过主政实质的,包括秦国1人,西汉4人,东汉6人,北魏2人,唐朝2人,宋朝9人,辽国3人,元朝11人,清朝2人,一共有40个女人。这里选取三位较有代表性的人物,一为刘邦的妻子吕雉,二为宋真宗的老婆刘娥,再有,就是清末的慈禧太后了。
〖One〗、乾兴元年(1022年)二月,宋真宗驾崩,太子赵祯即皇帝位,年才十三岁。因皇帝年幼,不具理政的能力,宋真宗留下遗诏,称“军国事兼权取皇太后处分”。这里的皇太后即真宗皇帝的皇后刘娥,真宗去世后,她便成了皇太后。她也是宋朝第一位临朝听政的太后,创下了垂帘听政的先例。
〖Two〗、根据真宗的遗诏,众大臣议定了太后垂帘听政的礼仪与制度:“太后与帝五日一御承明殿,帝位在,太后位右,垂帘决事”。刘太后垂帘听政长达十一年,明道二年(1033)三月,太后去世,二十三岁的宋仁宗才得亲政。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