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宋公指谁

网友投稿 2024-07-24 02:39:55 -
宋朝宋公指谁

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宋朝宋公指谁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宋朝宋公指谁以及宋氏的起源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块儿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宋氏的起源
  2. 宋姓是皇室后裔吗
  3. 春秋时期公大还是王大

[One]、宋氏的起源

〖One〗、源出子姓:周成王时,周公旦平定武庚和三监叛乱之后,把古宋国之地封与微子启之孙稽,为宋公,以奉商祀。微子启为帝乙的庶长子,商纣王之兄,在平定武庚和三监之乱中立有大功。宋公稽之子宋丁公继位后,宋国南迁到商汤故地商丘,即令河南商丘。前286年,齐国灭宋,子孙遂以国为氏。

〖Two〗、源出姬姓:郑国公子宋后人,改姓宋。

〖Three〗、源出汉族以外民族的改姓:唐代以前,宋姓的来源一直比较单纯,直到五代时才有较多非汉族来源,即五代时湖南西部沅陵地区的辰州蛮酋的宋氏,北宋时西北的西夏国党项的宋姓,清朝时满洲八旗姓嵩佳氏族后来的全部改姓宋,组成宋姓的这三支均出自少数民族。

[Two]、宋姓是皇室后裔吗

〖One〗、是的,商丘宋氏是商朝王族的后裔。

〖Two〗、源于子姓,第一支源出子姓。商朝后期,商王武丁封其子子宋于宋,封地在今河北赵县北,伯爵侯国。周武王灭商,也灭了与商王同姓的宋国。周成王时,周公旦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监叛乱之后,把古宋国之地封与微子启之孙稽,为宋公,以奉商祀。微子启为帝乙的庶长子,商纣王之兄,在平定殷侯武庚和三监叛乱中立有大功。宋公稽之子丁公申继位后,宋国南迁到商汤故地商丘,即令河南商丘。宋襄公时,宋国已成为天下诸侯之盟主,春秋五霸之一。至宋悼公时,宋国衰落而东迁于彭城,即今江苏徐州。到公元前286年,齐国灭宋,子孙遂以国为氏。从商王武丁封宋算起,子姓宋氏起源的历史至少有3200年,国灭后普遍使用宋氏的时间也有近2300年。

〖Three〗、这是一支非常古老的姓氏,史称宋氏正宗。宋氏族人大多尊奉微子启为得姓始祖。

〖Four〗、出自姬姓,源于春秋时期郑国贵族大夫姬宋,属以祖名为氏。公子姬宋,字子公,为春秋时期郑国贵族大夫。成语“食指大动”即出此人。

〖Five〗、其后裔子孙有以先祖的名字为姓氏者,称宋氏,世代相传至今。

〖Six〗、源于土家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Seven〗、据史籍《五代史》记载,在唐末五代时期,湖南西部沅陵地区的辰州蛮酋(今湖南沅陵邵阳、怀化一带土家族)有取汉姓为宋氏者。本书疑其为汉族宋氏融入土家族所致。

〖Eight〗、源于党项族,出自宋朝时期西夏国党项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Nine〗、北宋时期,西北地区的西夏国党项族中有汉姓宋氏,本书疑其为宋夏两国战争之宋军俘虏以及被虏掠之宋朝边民,以宋王朝称谓为姓氏,世代相传至今,主要分布在宁夏与内蒙古交界的河套地区。

〖Ten〗、源于蒙古族,出自元末明初蒙古族官吏伯容帖木儿(伯奇特兆尔),属于帝王赐姓为氏。元末明初,不少蒙古族将领、地方官吏纷纷归降于明朝政府,被明太祖朱元璋分别赐予汉姓,其后裔子孙的绝大多数沿袭汉姓,世代相传至今。

1〖One〗、据明朝著名史学家王世贞在《皇明异典述》中的记载,当时,明太祖“赐降虏姓名”之中,就有元朝故官吏伯容帖木儿(伯奇特兆尔),被赐姓宋氏,名一诚。在宋一诚的后裔子孙中,一直沿袭汉姓宋氏至今。

1〖Two〗、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1〖Three〗、满族宋嘉氏,亦称宋家氏、嵩佳氏、松佳氏,满语为SunggiyaHala,世居董鄂(今辽宁桓仁、宽甸一带)、长白山海兰(今吉林和龙海兰河流域)、松江(今吉林安图)等地。后多冠汉姓为宋氏、嵩氏、苏氏等。

1〖Four〗、源于朝鲜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

1〖Five〗、清朝时期,有朝鲜国民因生活所困,不顾清朝禁边严令,越境至东北地区谋求生存,入边后取汉姓为宋氏,世居长白山一带地区。

[Three]、春秋时期公大还是王大

〖One〗、西周时期:王是指天子,也就是天下共主,只有一位,王以下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王比公大一级。

〖Two〗、春秋时期:王和公的称呼开始混乱起来,当时各诸侯国国君名义上都是东周天子的臣子,按礼制应该只有东周天子才能称王,但是春秋五霸却出现了一个“王”—楚庄王,其余的四霸仍然是“公”,分别是齐桓公、宋襄公、晋文公和秦穆公。除了楚国,吴国和越国也自称为王,最为大家熟悉的当属越王勾践和吴王夫差,但此时楚吴越三国虽违制称王,但其君主地位和其它诸侯国的君主并无高低之分,而此时诸侯国君各种称呼都有,包括公、侯、伯、子、男,比如《春秋》就有记载鲁僖公二十一年的诸侯会盟:

“秋,宋公、楚子、陈侯、蔡侯、郑伯、许男、曹伯会于盂。”

〖Three〗、战国时期:不单楚吴越,其他有本事有野心的诸侯国君也开始称王了,尽管他们名义上还是承认周天子为主。而弱小的诸侯国君还只能称公侯伯等,此时诸侯国君主的“王”和“公”地位还是平等的,区别只在于其统治诸侯国实力不同而已。

〖Four〗、秦朝时期:自秦开始,皇帝才是天子,王比皇帝低一等级,秦末战乱,陈胜率先称王,接着六国开始复国运动,各国各自称王,当时最有影响的是西楚霸王项羽和汉王刘邦。

〖Five〗、汉朝时期:刘邦曾分封八个异姓王,其中韩信封为楚王、彭越封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但后来全部被扫除,之后就只有同姓诸侯王了。汉朝王爵以下不设公爵,直接就是侯爵了,而公爵称号的只有王莽的“安汉公”和曹操的“魏公”,而曹操后来又晋封为“魏王”,可见王是比公大的。

〖Six〗、魏晋时期:魏文帝黄初年间,定爵制为九等:王、公、侯、伯、子、男、县侯、乡侯,从此到清朝各朝代的爵位制度虽喝有调整,但王、公、侯三级却基本都是有的,王比公大,公比侯大。

〖Seven〗、封王谨慎:古代各朝皇帝对“封王”一事是非常谨慎的,对王爵人数控制比较严格,而且多数是分封给皇室宗亲,或者追封去世的功臣,比如明朝魏国公徐达被追封为中山王,常遇春被追封为开平王等,而对于在世的功臣一般只会封公封侯,偶有例外,比如宋朝时柴郡主所在的柴家就是异姓王,但这是宋太祖赵匡胤补偿给后周恭帝柴宗训的。

〖Eight〗、混乱封王的特殊情况:元朝、清朝以及各个短命政权则对封王相对比较随便,元朝时封藩王非常复杂,包括四大汗国的可汗,也包括宗亲、驸马等,清朝时则不单宗室可以封王,蒙古贵族和功臣也可以,比如迎清入关的吴三桂就被为平西王,而各个短命政权的王就更不值钱了,比如太平天国一开始永安封王只有六人,但后期却是混乱不堪,大小王加起来居然有两千七百多个。

OK,本文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上一篇: 宋朝宋姓宰相
  • 下一篇: 宋朝宋神宗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