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关名

本站原创 2024-02-14 22:41:21 -
唐朝关名

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解答唐朝关名这个问题的一些问题点,包括长城娘子关的故事也一样很多人还不知道,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析分析,现在让我们一块儿来看看吧!如果解决了您的问题,还望您关注下本站哦,谢谢~

本文目录

  1. 长城十三关的特点
  2. 长城娘子关的故事

[One]、长城十三关的特点

长城是始建于春秋战国时代,东起山海关,西至嘉峪关,绵延上万华里,故称万里长城。往日是虎踞龙盘,保境安民的关隘,今日长城首要的军事防御功能逐渐淡出历史的舞台,取而代之的是成为各地的旅游景点供人们揽胜怀古。

第一关山海关:又称“榆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公里,明洪武〖Fourteen〗、年筑关设卫,因其依山襟海,故名山海关。有“天下第一关”的美誉。此匾额长5.19米,高1.5米,为明代著名书法家萧显所书。

第二关黄崖关:黄崖关是津门十景之一的蓟北雄关,位于蓟县最北端30公里处的东山上,又称“小雁门关”,北齐时建,明代重修。

第三关居庸关:居庸关有“天下第一雄关”之称,北京昌平区内,得名始于秦代。有南北两个关口,南名"南口",北称"居庸关"。燕国时已成为军事要隘,汉代已经颇具规模,此后历唐、辽、金、元数朝,居庸峡谷都有关城之设。成吉思汗灭金即入此关,现存关口建于明洪武年间。

第四关紫荆关:位于河北省易县城西北45公里的紫荆岭上,自古便是华北平原的重要门户之一,汉时称上谷关,东汉名五阮关,又有蒲阴径、子庄关之称。始建于战国时期,与居庸关、倒马关合称为内三关。历史上紫荆关曾发生的战争达140多次,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公元1213年成吉思汗攻居庸关不克,分兵紫荆关击败金兵,又从内夹攻居庸关得手。明正统〖Fourteen〗、年土木之变后,蒙古军破紫荆关逼近北京。

第五关倒马关:位于中国河北省唐县西北60公里的倒马村,为河北平原进入太行山的要道之一。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前”之险,因山路险峻,战马到此经常要摔倒而得名。明代以后通称倒马关。现存倒马关城始建于明景泰年间,与居庸关、紫荆关合成为内三关。

第六关平型关: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白崖台乡,明正德年间修筑内长城时经过平型岭,并在关岭上修建关楼。平型关城虎踞于平型岭南麓,古称瓶形寨,以周围地形如瓶而得名。金时为瓶形镇,明、清称平型岭关,后改今名。历史上很早就是戍守之地,周围九百余丈,南北东各置一门,门额镌刻“平型岭”三个大字。1937年的平型关大捷,歼灭日军千人,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以来中国军队的第一个大胜仗,也是在抗日战场上中国军队第一次主动向日军发动攻击并取得全胜的战斗。

第七关偏头关:位于偏关县黄河边。与宁武关、雁门关合称“三关”,因其地势东仰西伏而得名。现存建筑为明洪武年间修筑,明朝时,偏头关既是晋北门户,也是晋北与内蒙古互市的通商口。偏头关历史悠久,地处黄河入晋南流之转弯处,为历代兵家争夺重地。

第八关雁门关:“中华第一关”又名西陉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县城以北约20公里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九塞尊崇第一关”雄关依山傍险,与宁武关、偏关合称为“外三关”。说到雁门关,人们马上想到宋代抗辽英雄杨家将保家卫国前仆后继的故事。雄关雁门,居“天下九塞”之首,历代都把此地看作战略要地。

第九关娘子关:为中国万里长城著名关隘,位于山西省平定县东北的绵山山麓,太行山脉西侧河北省井陉县西口。娘子关原名“苇泽关”,因唐平阳公主曾率兵驻守于此,平阳公主的部队当时人称“娘子军”,故得今名。现存关城建于明代,有万里长城第九关之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第十关杀虎口关:位于山西与内蒙的交界处,雁北外长城最重要的关隘之一,是晋北山地与内蒙古高原的边缘地区,也是从内蒙古草原南下山西中部盆地或转下太行山所必经的地段,明时称杀胡口。明朝时蒙古贵族南侵长城,多次以此口为突破点。而明王朝派兵出长城作战,也多由此口出入,所以起了这么一个杀气腾腾的名字。清朝统治者对蒙古贵族采取怀柔政策,将“胡”字改为“虎”字。由此杀虎口之名沿用至今。走西口就发生在此地。

第十一关嘉峪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向西5公里处,是明长城西端的第一重关,也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是明代万里长城西端起点,始建于明洪武五年,先后经过168年时间的修建,成为万里长城沿线最为壮观的关城。地势比较高的嘉峪山上,城关两翼的城墙横穿沙漠和戈壁,向北8公里连黑山悬壁长城,向南7公里,接天下第一墩,自古为河西第一隘口。1965年以关名建市。

第十二关阳关:阳关是中国古代陆路对外交通咽喉之地,是丝绸之路南路必经的关隘。位于甘肃省敦煌市西南的古董滩附近。西汉置关,因在玉门关之南,和玉门关同为当时对西域交通的门户。阳关建于汉元封四年,自汉至唐,一直是丝路南道上的必经关隘。说到阳关马上会想到唐代诗人王维的千古名句“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第十三关玉门关:玉门关也叫“小方盘城”,因相传和阗美玉经此输入中原而得名。位于敦煌市西北约102公里处,为汉代西陲两关之一,是丝绸古道西出敦煌进入西域北道和中道的必经关口,自古为中原进入西域的门户。

唐代诗人王之涣的《凉州词》“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渡玉门关”名句更使玉门关名垂千古。

现存关址只是一座耸立在干河旁、土岗上的土城,呈正方形,墙身全为黄胶夯土版筑,西、北两面各开一门,墙土已有部分坍塌,南北长26.4米,东西宽24米,残垣高9.7米,总面积630多平方米,城北坡下有东西走向的一条大车道。

距玉门关15公里处,有河仓古城,是汉代玉门关守卒的粮仓,虽仅存断垣残壁,犹可见当年气势。

[Two]、长城娘子关的故事

〖One〗、娘子关历史悠久,据今记载,隋开皇时曾在此设置苇泽县。唐高祖的三女儿、唐太宗的姐姐——平阳公主,曾率娘子军在此设防、驻守,故名娘子关。

〖Two〗、娘子关之名,最早见于金人元好问《游承天悬泉》诗,该诗有“娘子关头更奇崛”之句。乾隆二十九年(1764)编修的《大清一统志》是首次收入娘子关这一名称的官修文献。关于娘子关这个名称的来源,有不少传说。明代顾祖禹在《读史方舆纪要》中说,凡“妇人服靓妆”经过妒女祠时,“必兴雷电”,大发嫉妒,故为妒女,娘子关因此得名。《元和郡县志》则说,春秋时晋国介子推的妹妹介山氏,焚死绵山,后人为之筑妒女祠。

〖Three〗、另一个传说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姐姐平阳公主曾率娘子军在此镇守,并创建关城,因而把此关称作娘子关。然而这些说法皆无信史可据铁路(即石太铁路)建成通车。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又相继修通了经过娘子关的阳井公路和娘子关至旧关的苇旧公路,并完成了石太铁路的复线工程和电气化工程,这些交通设施在经济建设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Four〗、我们眼前这座娘子关,是明代嘉靖二十年(公元1542年)所筑。有东、南关门两座和长约650米的城墙。东城门为砖券门洞,又称外城门,雄伟坚固,门洞上方镌刻“直隶娘子关”五个字。上为平台,是为检阅士兵、瞭望敌情而筑。现已修起城楼,蔚为壮观,确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十分险要。关外古道,蜿蜒起伏,为著名的燕赵古道。

〖Five〗、南城门,也称内城门,下为砖券,上为门楼,复檐悬有“天下第九关”匾额,雄伟高大,蔚为壮观。门洞上方额书“京畿藩屏”四个大字。城楼建于门洞之上。关城内还有关帝庙、真武阁等古迹。街道、民宅仍保持着唐代风貌。居民多为明清时期的“军户”后裔。娘子关东门里,桃河岸边,有处砖砌石台,传说是平阳公主的点将台。据说,平阳公主在娘子关任帅期间,常常身不离鞍,手不离刀,表现异常勇敢,就在她与柴绍将军结婚以后,仍不忘军中生活。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女中英杰,娘子关与她的英名共存,一直延续到今天。

〖Six〗、娘子关,一称苇泽关。它位于山西、河北两省交界处,是万里长城的一个险要关口。关上有对联云:“雄关百二谁为最?要塞三千此关名。”它有“三晋门户”和“天下第九关”的称号。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 上一篇: 唐朝关播
  • 下一篇: 唐朝关于诸暨寿姓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