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来为大家分享唐朝出战的一些知识点,和出征为什么要弹琵琶的问题解析,大家要是都明白,那么可以忽略,如果不太清楚的话可以看看本篇文章,相信很大概率可以解决您的问题,下面我们就一块儿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One〗、初唐时期唐朝军制是均田制基础上的府兵制,全国分布有500到800个折冲府,可考的有627个。府兵制的特点是兵农合一,初期是鲜卑军事贵族的组织手段,后来逐步演化为中原农耕民族的常见兵制。府兵制下的农民武器、装备、马匹自备,平时生产,闲时军训,战时出战。折冲府负责选拔、操练兵卒,分为三等,分别有府兵800到1200人不等。
〖Two〗、初唐时期,全国兵力也就60万到80万,其中作为李唐皇室起家的主力,为关内道的约300个折冲府,拥有25万兵力,是唐王朝最精锐的力量。
〖One〗、琵琶,本作“枇杷”,据汉代刘熙《释名·释琵琶》中的说法,该乐器“本出于胡中,马上所鼓也。推手前曰枇,引手却曰杷,象其鼓时,因以为名也”。琵琶演奏在唐代发展到了一个高峰,是当时最盛行的乐器之一,各种宴会都少不了它。而且琵琶最初就是在马上演奏的,边塞地区的军中,骑在马上弹琵琶实属平常之举。唐诗中涉及琵琶的诗不少,如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同样是边塞诗写军中场景,琵琶显然是酒宴上弹来助兴的,丝毫不见“催促”之用。
〖Two〗、既然“琵琶”本是塞外酒宴上寻常的助兴乐器,那“催”在这里似可作“弹奏”解。
〖One〗、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释义:身经沙场百战铁甲已破碎,城池南面被敌人重重包围。
〖Two〗、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释义: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Three〗、骝马新跨白玉鞍,战罢沙场月色寒。
释义:将军刚跨上配了白玉鞍的宝马出战,战斗结束后战场上只剩下凄凉的月色。
〖Four〗、关城榆叶早疏黄,日暮云沙古战场。
释义:边城榆树的叶子早已稀疏飘落,颜色发黄了,傍晚时分,一场战斗刚刚结束,环视战场,只见暮云低合,荒丘起伏。
释义:战士们白天在金鼓声中与敌人进行殊死的战斗,晚上却是抱着马鞍睡觉。
释义:战争的旗帜飘扬在疏勒城头,密布的浓云笼罩在祁连山上。
〖Seven〗、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释义:年年战死的尸骨埋葬于荒野,换来的只是西域葡萄送汉家。
释义:战场上哭泣的大多是新死去兵士的鬼魂,只有老人一个人忧愁地吟诗。
〖Nine〗、泽国江山入战图,生民何计乐樵苏。
释义:富饶的水域江山都已绘入战图,百姓想要打柴割草度日而不得。
〖Ten〗、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