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唐朝器皿文化,以及唐代饮酒器皿名称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唐朝的饮酒器皿叫樽。樽,古代人温酒或盛酒的器皿。酒樽一般为圆形,直壁,有盖,腹较深,有兽衔环耳,下有三足。盛酒樽一般为喜腹,圆底,下有三足,有的在腹壁有三个铺首衔环。盛行于汉晋。举例:
1.有酒盈樽。——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金樽清酒斗十千。——唐·李白《行路难》
3.座上客常满,樽中酒不空。——《全图绣像三国演义》
〖One〗、唐代陶俑的生产工艺,主要经过选料、成型、素烧、施釉、釉烧、开相等六个程序。它虽是陶器,却又与一般低温釉陶不同,而多是以白色黏土(高岭土)作胎,手模兼制,雕塑成型。
〖Two〗、器皿多采用轮制或模印成型,俑象则通过雕塑模制而成,小件或造型奇特者也有捏塑成型的,是两次烧成的烧造工艺。
〖Three〗、先将胚胎成型晾干,入窑经1000?1100尤高温烧出素坯;然后在已素烧冷却过的胎体上施以铅轴,第二次入窑经900冗低温釉烧而成。
〖One〗、唐朝之前,斛为民间对石的俗称,
〖Two〗、汉朝许慎.《说文解字》:“斛,十斗也。”
〖Three〗、宋朝开始,改为1斛=5斗,而1石=2斛,也就说到明朝时候1斛是60斤,
〖Four〗、斛子的体积也不是很大,你到超市里面看看3袋10公斤的大米堆起来体积有多大,
〖Five〗、斛是一个类似于大酒杯的容器,上交公粮的时候,先把粮食倒到斛里面,可能是检查质量看粮食的成色,要求把把斛子倒满,上面还有一个圆锥体状的尖,这时管事的官员上去猛提一脚,要求斛子不倒,但是上面的尖洒下来了,洒出来的粮食不允许老百姓回收,算是运输和保管中的损耗,百姓再把斛中余下的粮食拿去称重,无形中多交不少粮食,这些成为明朝各级官员的一笔半公开的一笔收入。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