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关于宋朝军事单位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北宋的军事制度是什么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北宋的军事制度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统帅体制:北宋设立了三个统帅,即北面都统、南面都统和中军都统。他们分别负责北方、南方和中央的军事指挥,对辖下的军队负责。
2.兵制:北宋实行均田制,以农民为主要招募对象,同时还有少量的奴隶和部分士族。军队主要分为步兵、骑兵和水师三个部分,其中步兵为主力,骑兵主要用于追击和侦察,水师负责江河水域的防卫和运输。
3.军事组织:北宋的军队分为京营和地方军两个部分。京营是由皇帝直接掌握的精锐部队,地方军则由地方官员统领,按照地区划分成多个军区,每个军区下设数百个驻军点。
4.军事教育:北宋设立了武学,培训军人的技能和战斗能力。武学设置在京城和各地方,教授武艺和军事战术等课程。
总的来说,北宋的军事制度比较完善,但由于历代战乱不断,军队的素质和战斗力也有起伏。
〖One〗、中国古代,元帅并非定职,只在行军作战时分封,并无定数。
〖Two〗、从南北朝起,元帅逐渐成为战时统军征战的官职名称,如北周宣政元年(公元578年),宣帝宇文邕任命其叔父宇文盛和宇文招为“行军元帅”,率军作战。唐李渊入关后,设有左右元帅。唐代有元帅、副元帅等战时统帅。元帅常以皇子或亲王担任,副元帅常以有威望的大臣担任。唐太宗李世民在继承皇位以前曾担任过“西讨元帅”。宋靖康时以康王赵构为天下兵马大元帅以拒金兵;金侵宋时亦设都元帅、左右副元帅,多由亲王任职,权位极重,非定职。元代外省和边疆常设有都元帅、元帅府或分元帅府及置达鲁花赤、元帅等,为地区军事长官。元末地主武装首领多称元帅。
〖Three〗、宋代的中央军务由枢密院统管,地方则有宣抚使、节度使节制。如岳飞历任镇宁崇信军节度使,镇武胜、定国军节度使,湖北、京西路宣抚副使、宣抚使、枢密副使等军职。
〖Four〗、宋代枢密院是总理全国军务的比较高机构,简称“枢府”。枢密使为枢密院之长官,或称知枢密院事,副长官称枢密副使或同知枢密院事,签书枢密院事或同签书枢密院事。其下设都承旨和副都承旨,负责“承宣旨命,通领院务”,由武官担任。殿前都指挥、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分别率领禁军,合称“三衙”,互不统属。“三衙”与枢密使所掌之兵权不同:枢密使有发兵之权,而无统兵之重;三衙有统兵之重,而无发兵之权。
〖Five〗、宋代节度使之权虽重而除授极滥。宋代派文臣知军州事、代替节度使之职,于是节度使之权虽尽去,而官位反而提高,只有亲王外戚及前任将相大臣中有特殊资望者方授以此官。但名为某某道或某某军节度使,实际并不履任。例如元丰中,镇江军节度使检校太傅韩绛为开府仪同三司、判大名府,其中镇江军节度使为虚衔,判大名府才是实际职务。凡节度使兼中书令或侍中或中书门下平章事者谓之使相,检校官加节度使出判府州者,亦谓之使相。节度观察留后本是唐代藩镇以其亲信留充后务之称,作为次于节度使一级的官名,后改为承宣使。
〖One〗、知军,宋代官名。军的长官,一般由中央派员,全称“权知军州事”(意谓暂时主持地方军队和民政事务)。知军实际是宋朝时以朝臣身份任知州,并掌管当地军队。
〖Two〗、宋朝接受唐朝潘镇割据的教训,为削弱地方权力,划路作为朝廷派出机构的辖区,派文臣知军州事,代替自唐末以来的节度使之职。节度使之权虽尽去,而官位反而提高,只有亲王外戚及前任将相大臣中有特殊资望者,方授以此官。
关于宋朝军事单位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