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唐朝女天文学家有哪些的问题,以及和武则天时期的天文学家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下面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One〗、李淳风(602-670年),道士,岐州雍县人。唐代天文学家、数学家、易学家,精通天文、历算、阴阳、道家之说。
〖Two〗、隋仁寿二年(602年),生于岐州雍,自幼聪慧好学,博览群书,尤其精通天文、历法、数学等。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李淳风经推荐成为唐王李世民的记室参军。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25岁的李淳风上书,对道士员外散骑郎傅仁均所著的《戊寅元历》提出18条意见,太宗采纳7条意见,授于李淳风将仕郎,入太史局供职,鞠躬尽瘁40年。[1]
〖Three〗、李淳风是世界上第一个给风定级的人。他的名著《乙巳占》,是世界气象史上最早的专著。他和袁天罡还被传说为《推背图》的作者。[2][3][4]
〖Four〗、咸亨元年(670年),李淳风卒,唐高宗李治又颁“追复诏”,追复李淳风为“太史令”。
〖One〗、甘德、石申,战国时天文学家。后人把他们的两部著作结合起来,称为《甘石星经》,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天文学著作,书里记录了800颗恒星的名字,其中121颗恒星的位置已被测定,是世界最早的恒星表。
〖Two〗、落下闳(公元前140~前87年),西汉时期天文学家,是我国最早的历算学家,浑天说的创始人之一。创制《太初历》,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可考的第一部历法。
〖Three〗、张衡(78~139),东汉时期伟大的科学家、文学家、发明家,他发明创造了“浑天仪”,是世界上第一台用水力推动的大型观察星象的天文仪器,著有《浑天仪图注》和《灵宪》等书,画出了完备的星象图,提出了“月光生于日之所照”科学论断。
〖Four〗、祖冲之(429~500),南北朝时期著名数学家、天文学家,被称为圆周率之父。他创制了《大明历》,首次引入了岁差。
〖Five〗、张遂(一行)(683~727),唐朝高僧,著名的天文学家。主持编制《大衍历》,纠正了我国古天文算学著作——《周髀算经》关于子午线“一畿千里,影差一寸”的错误计算公式,对人们正确认识地球做出了重大贡献。
〖Six〗、郭守敬(1231~1316),元代杰出的科学家,著有《授时历》。这部新历法设定一年为365.2425天,比地球绕太阳一周的实际运行时间只差26秒,比欧洲的著名历法《格里历》早了整整300年。
〖Seven〗、沈括(约1033~1097),北宋时期科学家,著有《梦溪笔谈》。他测定出北极星与北天极之间的距离“三度有余”。在晚年,他提出一种全新的纯阴历《十二气历》,这种历法简单明了,便于指导农事。
〖Eight〗、徐光启(1562~1633),明末著名的科学家,第一个把欧洲先进的科学知识介绍到中国的人。徐光启参用西历,编译成了《崇祯历书》,这本系统介绍了欧洲天文学知识的巨著,包括了欧洲古典天文学理论、仪器、计算和测量方法。
〖Nine〗、李善兰(1811~1882),清代天文学家、数学家。他翻译了赫歇耳的《天文学纲要》一书,名为《谈天》,书中介绍了哥白尼的学说,而且他第一次在中国使用了无穷级数的概念来求解开普勒方程。
李淳风(602-670年),道士,岐州雍县人。唐代天文学家、数学家、易学家,精通天文、历算、阴阳、道家之说。隋仁寿二年(壬戌年)(602年),李淳风生于岐州雍,自幼聪慧好学,博览群书,尤其精通天文、历法、数学等。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李淳风经推荐成为唐王李世民的记室参军。
关于唐朝女天文学家有哪些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