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连江县志

网友投稿 2024-03-03 00:54:12 -
唐朝连江县志

大家好,关于唐朝连江县志很多朋友都还不太明白,不过没关系,因为今天小编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连江解放大桥介绍的知识点,相信应该可以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和问题,如果碰巧可以解决您的问题,还望关注下本站哦,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

本文目录

  1. 连江解放大桥介绍
  2. 连江粗芦岛有几座桥

[One]、连江解放大桥介绍

连江解放大桥,古名通济桥,俗称江南桥。据《连江县志》记载“通济桥,在南门外,隋大业年间(605一618)僧独觉造。首尾石梁,中流乃渡以舟,名曰红亭渡”。

宋政和四年(1114)玉泉寺僧真党募造,越七载成。计十八门,长五十丈,广一丈六尺,高三丈有差。语其徒曰:我死,沉骸桥下,则桥永无坏。人怀其德,不忍。因造塔桥南瘗之。

宋淳祐九年(1249)知县游义肃因感百余年来,由于邑人靠水运贩卖木材挤压损坏桥址,洪水漂涨,原埭既渝,西濠亦壅,上无以分其流,下无以分其势,而桥梁将坠。乃捐献己之俸,择工治之,拆中四梁,广为三梁,使江流顺达,永典千古。

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在时任知县任兆松倡议下大修。经此次大修通济桥桥梁改用巨石,两旁建百道石栏,兼重造桥尾埭与两塔。

1949年8月16日凌晨,人民解放军为了解放连江,在这里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殊死的搏斗。为纪念这一伟大的日子,通济桥易名为“连江解放大桥”。

新中国成立后,该桥进行三次改建。第一次是1953年9月,由福建省公路局设计院勘测设计。北段利用旧墩台,南段路堤新建5个石墩台,钢梁木面。南北两段连接总长336.7米,车道宽3.9米,左右人行道1.2米宽。1954年5月建成通车,为连江县第一座公路大桥。

到1962年2月,因桥面木板逐渐腐烂,进行第二次改建。墩台加高,改木桥面为胶合梁泥结碎石桥面,于1962年6月竣工通车。由于股合梁使用寿命短,经多次加固修补,仍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1971年11月又进行第三次彻底改建,利用桥位南端原改得不等跨5孔,5个桥墩改建加固为各21.92米的5孔等跨墩;北岸利用旧墩基新建11个墩身,墩距分别为15.54米、20.14米、21.92米、16.83米、20.64米等5种跨径。全桥17孔、16墩,两台总长342.31米。上部结构为装配式钢筋混凝土T型梁;下部石台墩,桥面净7米宽,两侧人行道各1米宽。水泥桥面1164.49平方米,荷载为汽车13吨,挂车60吨,于1972年8月1日竣工通车。

[Two]、连江粗芦岛有几座桥

连江粗芦岛有两座桥,分别是粗芦岛大桥和粗芦岛二桥,均横跨乌猪港,通连江琯头、福州市区。

粗芦岛是福建省福州市连江县所辖岛屿,位于闽江口入海处,是连江第一大岛。该岛面积约14.4平方公里,东西长约6.2公里,南北宽约2.19公里,距离福州东街口直线距离36公里。据《连江县志》记载,古时候该岛岸边多长芦苇,粗大如碗,因此得名粗芦岛。

关于唐朝连江县志和连江解放大桥介绍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

  • 上一篇: 唐朝退市
  • 下一篇: 唐朝进士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