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军队南下

侠名 2024-02-14 04:23:23 -
唐朝军队南下

很多朋友对于唐朝军队南下和唐朝统一地图过程不太懂,今天就由小编来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下面一块儿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1. 唐僧为什么要西行不南下
  2. 回唐代气候
  3. 唐朝统一地图过程

[One]、唐僧为什么要西行不南下

之所以不直接向南穿过去是因为:

〖One〗、玄奘当时没有世界地图。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人们对世界地理位置完全是局部认识,例如鸦片战争都开打了,道光皇帝还问“英吉利到回疆有无旱路可通”之类的问题。更别说比清朝更早近一千年的唐朝,玄奘当时真不知道最近的路线是什么。

〖Two〗、云南、西藏在唐朝的时候,大部分地区仍属于未开化或未知地区,人迹罕至,路径稀少甚至是没有,玄奘要是能爬上珠峰,再从山那头下去,进藏南,那真成神仙了。

〖Three〗、反观玄奘走的这条路,虽然现在看上去很绕远,但在古代,却是一条很成熟的到印度的路线,也是被证明到印度可行的路线,因为这条路线与有汉以来,商旅们走了千年的丝绸之路,正是一条路,同样的是从西安出发,途经新疆、中亚,然后南下到达印度,这条路是古代旱路到达印度的唯一一条路,所以玄奘走这条路有其时代背景,虽然绕远,但也没办法,毕竟这条路很多人走过,沿途也有补给。

[Two]、回唐代气候

人类的发展一直与自然是息息相关的,“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对于大自然,总是需要人们心怀敬畏地对待。这不仅仅只是说说,更是有史为鉴。在中国这样一个以农牧业为主的国家,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王朝兴衰更迭除却人为因素,气候变迁的力量也隐藏其中,它影响着民生,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唐朝,一个在中国封建社会期间前无古人,后来者也难与之匹敌的伟大王朝,它的国力之强盛有史可证。而唐朝的兴衰同时也是气候变化对于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较为明显的呈现,前期的繁荣与后期的衰败,与之对应的气候的转暖与转冷,两者势必不会仅仅只是巧合。

[One]、温暖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长安是唐朝的都城,有非常多的文献皆有记载唐朝宫廷中种植着柑橘树:杜甫就曾在《病桔》中提及宫中蓬莱殿的橘树,唐代小说《酉阳杂俎》也有宫中橘树的相关内容等等。诗人张籍也有诗《送蜀客》:“木棉花开锦江西,”言成都有木棉。而柑橘、木棉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再与长安近代的气候、成都现今的无自然生存的木棉相关联,便可见在当时的气候处于较温暖阶段。

此外在唐代的中期之前,文献关于气候方面甚少有冷冬的记载,而在大唐三百年中对于无雪的冬天却有高达十九次的纪录,高居历朝气候记载之首。而在历朝历代的天灾统计中,唐朝同样是一个温暖多雨的朝代,旱灾较少、水灾较多。杜甫也有诗《咏雨》,其中便有提成都的梅雨天气,而现在的成都是没有梅雨天气的,可见唐朝的温暖湿润。且从当时云南蚕的生长期结合蚕的成长习性来看,蚕在当时的适温期较之现在要提早许多,这也证实了唐代云南一片的温度高。综合这些来看,便可知,起码唐朝前中期的气候是处于一个温暖期的。

古代生产经济一向是以农耕为主,而农耕更是靠天吃饭的。在气候相对湿润温暖的唐朝,良好的水热条件为农业发展提供了基础。像是在黄河流域开发了水稻田,分布广阔,而温暖的气候也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令粮食的单产量有些许提高。且温暖期也使可供农作物生长的时间更长了,在《蛮书》中就有记载唐朝普遍稻麦两熟。这些使得唐朝在前期的粮食产量颇为可观,为国家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经济基础。

温暖湿润的气候也使得北方的水资源更丰富,在黄河中下游一带便有丰富的鱼类资源,这令渔业也发展良好,并且也有利于水利建设的发展。在中唐前的北方地区便有水利复兴,将西汉的水利工程完善恢复,建立新的灌溉区,这对于文明兴盛同样有着非常大的作用。还有西北地区也如此,在唐代的西域可不是现在的干旱地区,非常适合进行农耕活动,可以驻军屯田,这一举措让西北陇右如《资治通鉴》中所言:“闾阎相望,桑麻翳野”。

气候为农业经济发展提供了环境基础,有利的气候条件使农业发展良好,以致全国经济迅速发展,这为社会的发展创造了条件。生活温饱有了保障,百姓才能安居乐业,百姓好了,国家人口也会有所增长,那可投入的生产力也会增加,农业经济便会越发生机勃勃,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北方的农业经济发达,也使像农业工具之类的有了明显的改进与发展,同时也为南方地区的开发创造了条件。就拿水稻种植来说,它的推广就很好地使南方土地进一步熟化,使南方的农业经济也有了良好的发展。

而草原同样会因为温暖湿润的气候而水草丰茂,为动物们提供丰富的食物来源,游牧民族也因此牛羊成群,得以安居乐业。加上唐朝的强大,他们也就不必冒着生命危险南下发动进攻获取食物。没有了战争动机,游牧民族与唐朝双方相安无事,北方边疆得以稳定。物质文明的发展同样会带动军事国力、文化的发展,也会使政治稳定。这些成就了唐王朝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令唐朝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都璀璨如明珠,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Two]、寒冷的“安史之乱”、王朝没落

到了唐朝的后期,气候开始由暖转冷,并且大多还是湿冷,降水量相对较多,使唐朝中后期的水土流失加重、黄河决溢次数增多。在《旧唐书》中也有道在贞元十八年,豫南地区冬十月频雪,元和八年豫西地区“东都大寒”,可见当时的气候转变。不仅如此,在唐朝众多咏梅咏寒诗的时间也可以看出在唐中后期气候转冷的变化。

唐朝本身因为前期的气候温暖,竹林茂密而在河南地区设立了司竹监。然而到了北宋初期,司竹简却被撤销了,这一点也可以反映出,在晚唐到五代十国这一时期的气候转寒,气温下降,而导致竹林无法适应从而规模缩小,致使这一职位存在的不必要性。此外,《资治通鉴》也常提及在中晚唐时期,中高纬度地区的回纥常有“冻馁死”,内乱因此加剧。且清代余成教亦在《石园诗话》中写道:“唐自大中以来,国体伤变,气候改色,人多商声,亦愁思之感”这些都佐证了唐朝的气候在中后期由暖转寒的变化。

“民以食为天”,食靠自然赠。食物的丰收与否,在科技并不发达的封建时期,基本取决于天气的好坏。温暖湿润的天气为唐朝带来了多大的好处,转寒的天气就能给它带来多大的坏处。寒冷的气候使北方不再利于农业生产,作为国家经济重心的北方,人口因此大量前往水利条件相对好些的江南等地,北方农业生产急剧衰退。而当北方的百姓前往江南等地时,一同带去的还有先进的农具与生产技术,南方本身就适合许多农作物的种植且又远离政治中心,较为安稳。所以这一南迁也使南方的经济在不安稳的社会动荡中依然在发展,以至于到了宋朝,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北方就相对要混乱很多,作为唐朝政权所在,北方因气候转寒导致的农业生产发展受阻,粮食产量因此下降,从而导致国库亏空。国家财政有了危机,导致赋税加重,统治者治下怨声载道,百姓难以维持生计,甚至出现节度使频繁叛乱、农民起义,各种战乱不断。国家开始分裂,人口锐减,便有了“安史之乱”,此后不仅是对西域的控制,唐朝对治下部分地区的控制也远不如从前了。

唐朝的游牧民族所生存的草原同样也受到气候的影响,草原产草量下降,动物饲料短缺,使游牧民族唯一经济与食物来源的畜牧业发展受到了非常大的影响,牛羊养不活,人也就养不活了。此时为了生存,游牧民族便会南下,对南方政权发动进攻,以获取生存物资。《资治通鉴》与《李岘传》还曾提过天宝年间曾出现连续三年连雨六十余日,又冷又湿的天气对于外族的生存同样也是非常大的打击。气温降低,草原退化,生存环境日渐恶劣,从而南移寻求生存物资,这种游牧民族的特性是自古便有的。

唐朝内部因为气候变化而民不聊生,尤其在经历“安史之乱”后,国力更是不如往常强盛。而同样食物短缺,饥荒、灾害的降临使他们对中原王朝的入侵越来越频繁,加大了已经日渐衰微的唐朝的生存压力。到了后期游牧民族更是纷纷入主中原,无视唐朝,建立政权。近有内忧,远有外患,举步维艰的唐王朝便这样一步步走向灭亡。

唐朝的气候变化总体来讲,是从温暖期后往寒冷期过渡。而在这期间唐朝的发展也恰好对应上了气候的变化,在气候温暖期的国力强盛到寒冷期的衰败灭亡,可见气候变化对于一个国家的影响还是较大的,甚至会影响朝代更迭,尤其是当朝代政权重心与经济重心在北方时,影响更为严重。

当气候趋于温暖时,无论南北,农业生产都会相对发展更为良好,粮食产量稳定且有所提高,百姓得以安居乐业,政治较为稳定。而当气候趋于寒冷时,南方的影响会因为其本身所处地区而影响不大;北方则会因气候而不利于农业生产,百姓生存压力加大,极容易出现战乱,人口也会因此而产生大量南下致使人口锐减。从唐朝的历史上,可见在朝代循环、大乱与大治之间,气候的变化亦是其决定性因素之一。

[Three]、唐朝统一地图过程

李世民是用武力扫灭群雄统一天下,具体过程如下:

公元611年翟让聚义瓦岗寨,起兵反隋,是中原最大的一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

后来翟让让位于李密,反被李密所杀,从此瓦岗内部不稳,屡被王世充和宇文化及所败,唐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李密率部投唐,并带来了徐世绩、秦琼、程咬金等唐初名将。

李密降唐是唐朝统一天下的重要一步,从此唐朝占据了关中和山东。

公元618年,李世民率军击败薛举和其子薛仁杲,占据陇西。

公元619年,李渊兵发凉州,擒李轨,攻占河西五郡。从此唐朝在统一天下的道路上再无后顾之忧。

公元619年,刘武周联合突厥攻占太原,李元吉逃回长安。

随即,李世民领军迎战刘武周部将宋金刚、尉迟敬德,大败之。

620年,李世民又一次击败宋金刚,随后刘武周和宋金刚逃至突厥,被突厥所杀,唐尽取山西之地。

杜伏威经略江淮,在隋末也是一方霸主。公元619年杜伏威降唐,但原因不得而知,因为此时的唐朝远未达到能一统天下之势。

杜伏威的降唐后,封吴王,位在太子李建成、秦王李世民之下,齐王李元吉之上。杜伏威先后平定江南李子通、江西林士弘,是大唐一统天下李世民和李靖外最大的功臣。

公元620年,李世民平定刘武周后东进洛阳。

此时的天下,有能力逐鹿中原的有四家——李渊、王世充、窦建德、萧铣。而唐朝统一天下的进程便以李世民出兵洛阳、李靖南下出兵萧铣拉开帷幕。

李世民与王世充相持于洛阳之时,王世充说服窦建德出兵相助,窦建德率军十万增援王世充。

公元621年,李世民率兵三千,抢占虎牢关,趁窦建德军队疲惫时发起猛攻,击败夏军,俘获窦建德。王世充见大势已去,开城投降。从此中原、河北尽归大唐。

虎牢关一战,李世民一战灭窦建德和王世充两大势力,是大唐统一天下的最关键一战。

公元621年,李孝恭、李靖率军自夔州沿江东下,进攻割据于江陵的萧铣。

进军至江陵后,李靖把所得船只尽散江中,顺水而下,萧铣援军见后以为江陵已破,不敢前进。于是,李靖集中力量围攻江陵,萧铣出降。长江中游与岭南统一于唐。

公元622年,唐镇压了河北刘黑闼和山东徐圆朗的起义。

公元624,唐军又镇压了杜伏威旧部辅公祏的起义。

公元628年,李世民派柴绍平定陕北与突厥勾结的梁师都。

关于唐朝军队南下的内容到此结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 上一篇: 唐朝军队吧
  • 下一篇: 唐朝农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