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宋朝纳凉节,以及避暑纳凉尾联赏析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One〗、双河镇地属宜宾长宁县,拥有1300多年悠久历史,小镇古色古香、典雅古朴,其葡萄井凉糕则让人难以忘怀。据《长宁县志》记载,葡萄井建于宋代,历代都加以修葺。泉水清冽,气泡群从井底涌出,状若葡萄,晶莹碧透,因此而得名。早在清朝光绪年间,双河镇百姓用葡萄井水制作的凉糕就很出名了,进士杜德舆的《舆地纪胜》上这样记载着:“来此避暑纳凉者甚多,名小吃凉糕嫩凉驰名”。
〖Two〗、关于双河的凉糕,还有一段动人的传说,相传汉丞相诸葛亮五月渡泸,深入不毛。南军败退,兵临双河古城之时,亦是在七擒孟获的某个片段中,百姓送凉糕犒劳蜀军将士,顿时,蜀营欢声雷动,军威大振,两天功夫,蜀军攻进城内,全歼南军。古镇凉糕因而名振
〖One〗、木槿花开畏日长,时摇轻扇倚绳床。初晴草蔓缘新笋,
〖Two〗、频雨苔衣染旧墙。十旬河朔应虚醉,八柱天台好纳凉。
〖Three〗、无事始然知静胜,深垂纱帐咏沧浪。
〖Four〗、首联点出盛夏代表性植物,木槿花开,同时引出盛夏纳凉的缘由,酷热难当,不禁觉得夏日漫长,搬上凳子坐在绿荫下,轻摇蒲扇,顿觉阵阵凉意。绳床,一种可以折叠的轻便坐具。
〖Five〗、颔联对仗工整,写出夏日雨过天晴后的常见物象:腾草缠绕新笋、墙壁浸满青苔,世间清景皆可入诗。颈联点出借酒或者饮料来消暑,虚醉,假装喝醉。独自一人登上天台享受习习凉风,人生惬意大抵如此。北宋寇准《微凉》诗“独坐水亭风满袖,世间清景是微凉”或是受此启发吧。前三联重在铺陈描绘夏日乘凉的情景,为尾联表达情感蓄势。
〖Six〗、尾联在此基础上抒情,根据注释,结合前诗的描写,可知表达的是借“咏沧浪”来消暑,即表达内心的宁静,才是真正的凉爽的意思。若无烦恼在心间,便是人生好时节。这样一来,让这首诗的格局更高,主旨得到升华。
〖Seven〗、钱起(722?—780年),字仲文,汉族,吴兴(今浙江湖州市)人,唐代诗人。早年数次赴试落第,唐天宝十年(751年)进士,大书法家怀素和尚之叔。初为秘书省校书郎、蓝田县尉,后任司勋员外郎、考功郎中、翰林学士等。曾任考功郎中,故世称“钱考功”。代宗大历中为翰林学士。他是大历十才子之一,也是其中杰出者,被誉为“大历十才子之冠”。又与郎士元齐名,称“钱郎”,当时称为“前有沈宋,后有钱郎。”
〖One〗、宋时代,随着"扇诗"和"扇画"的出现,"扇子"成为传达文化的载体,符号意义突显。
〖Two〗、我国应该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和使用扇子的国家。根据沈从文先生的《扇子史话》,扇子形象最早出现于东周与战国时期的铜器上。而在具体用途上,扇子最初并不被用于扇风纳凉,而是作为皇家权威的象征,呈现为为帝王遮风避日的"仗仪扇"。西汉以后,民间才逐渐形成用扇子扇风纳凉的风尚。汉代董仲舒《春秋繁露?同类相动》记载:
〖Three〗、"以龙致雨,以扇逐暑"。
〖Four〗、随着扇子在日常生活中的普及,唐宋时代出现了"扇诗"和"扇画",以此逐渐形成了扇子文化。此时,作为意象入诗的"扇子",被赋予了多元文化内涵。有的寄托相思之苦,有的借喻被弃的凄凉心境。宋代流行在扇面上作画,场面空前。据考证,当时夜市上就已出现替人画扇面的小摊铺。扇面上多刻画仕女、山水、花鸟鱼虫以及诗文名句等内容。
好了,文章到此结束,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