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苏轼宋朝灭亡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苏东坡是得什么病死的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下面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苏轼宋朝灭亡和苏东坡是得什么病死的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One〗、苏轼(1037~1101)宋朝人,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谥号文忠。南宋高宗朝,赠太师,追谥号“文忠”。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山)人,汉族,是父亲苏洵的第五个儿子,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
〖Two〗、苏辙(1039~1112)字子由,晚年号颍滨遗老,北宋散文家。与其父苏洵、兄苏轼合称“三苏”,均在“唐宋八大家”之列。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北宋文坛领袖苏轼是在接到诏令返回京城的途中,路过常州(今属江苏)时因为旅途劳顿、中暑而去世的。
〖One〗、公元1057年,苏洵带着苏轼和苏辙,自家乡蜀地而出,顺江而下前往京师应试。当时的主考官就是后来非常喜爱苏轼的欧阳修,另一个则是梅尧臣,这个梅尧臣也是北宋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们两个作为主考官,含金量自然是极高的。
〖Two〗、那时候的科举制度,就是规定一个题目。然后让应试的学生围绕题目去写出策论。当时的策论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就围绕着这个题目,阐述了自己仁政的思想。整篇文章说理说的非常透彻,这得赖于苏轼引典有着很大的说服力,欧阳修读完后赞叹不已。
〖Three〗、?不过后来苏轼还是只得了个第二的名字,为什么呢?竟然是为了避嫌。原来当时欧阳修的弟子曾巩也一同参加了应试,曾巩师从欧阳修,也是个极其有才华的人。身为后来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他在当时是十分被欧阳修看好的。欧阳修看到这篇文章的第一反应就是是自己弟子所作,那怎么办呢?自己身为主考官,如果让自己弟子得了第一,难免会造成其他的社会影响。于是为了“避嫌”,欧阳修只好把他“弟子”的作品屈居第二。
〖Four〗、结果拆封试卷后欧阳修就傻眼了,此等文章竟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苏轼所作,此时苏轼开始被欧阳修看重,果不其然在后来的复试时,苏轼的《春秋对义》真正的得到了第一名。
〖Five〗、?法当尧之时,为士。皋陶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故天下畏皋陶执之坚,而乐尧用刑之宽。——《刑赏忠厚之至论》
〖Six〗、这是苏轼文章里一个极有说服力的典故,应试结束后,当时的考官都不知道这个典故是出自哪里。于是后来欧阳修就亲自问苏轼,苏轼就回答说,出自于《三国志·孔融传》中。欧阳修果真回去把整个孔融传都翻阅了一遍,结果还是没能找到。没想到这时候苏轼说:“曹操灭袁绍,以绍子袁熙妻甄宓赐子曹丕。孔融云:‘即周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操惊,问出于何典,融答:‘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Seven〗、?意思就是,曹操击败袁绍以后,将袁绍的儿媳妇甄姬赏赐给了曹丕。孔融知道后就对曹操说,周武王当时灭商后将妲己赏赐给周公,也是将敌人美貌娇艳的女眷赏赐给别人。一向多疑的曹操对此竟然深信不疑,后来翻遍史书却找不到出处,只好私下过来找孔融虚心请教。没想到孔融说“以今度之,想当然耳”,意思是这是孔融知道曹操的事情后自己杜撰的,不难看出孔融是在讽刺曹操的不德兴为。
〖Eight〗、欧阳修听到这里后才恍然大悟,原来苏轼的这个典故也是杜撰的。按说古人用典都比较讲究,特别是在魏晋时期,文风都讲究用典华丽。一般古代文人对着用典都很有讲究,像苏轼这种编造的按说都会被文人所不齿。
〖Nine〗、?不过欧阳修可不这么认为,欧阳修相反还对苏轼赞不绝口,对于苏轼的敢于创新极为欣赏。称赞他“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果不其然,后来的苏轼在北宋文坛独步天下,与欧阳修也成了忘年交。
〖Ten〗、事实上经过后来的查找,这个典故是是周公的事例,只是苏轼考试时记差了,苏轼把这个典故安在了尧的头上,才会有着这件趣闻。这也反映出了古代应试科举的死板,灵活变通的苏轼确实值得我们学习。
OK,关于苏轼宋朝灭亡和苏东坡是得什么病死的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