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小编来为大家解答以下的问题,关于唐朝改州郡,唐代郡县制怎么演变的这个很多人还不知道,现在让我们一块儿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One〗、唐代主管州(郡)税赋的官职是司仓参军。唐代,节度使、州郡等僚属均置有判官,以分曹判事,称为“判司”。也用“判司”之名通称州郡的佐官。
〖Two〗、唐玄宗设司功、司仓、司户、司田、司兵、司法、司士等七曹参军各1人,皆从七品下。诸曹参军分掌各州府的军政、财政、刑法、农田以及户粮诸事务,称为“判司”。
〖Three〗、司仓参军职能通常是与财政税收有关,仓亦为仓库之义。
〖One〗、唐代是郡县制。该制度盛行于秦汉。郡县制是古代中央集权制在地方政权上的体现,它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
〖Two〗、县制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秦国,秦武公十年(前688年),秦武公越过陇山,锋镝直指占据今甘谷的冀戎,平定后,以族名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县级行政管理机构——冀县(今甘肃省甘谷县)。这是中华县制之肇始。而秦代为中国历史上最早在全境推行“郡县制”的朝代。秦始皇统一天下後,曾出现过应否置郡的争论。当时不少大臣,特别是李斯的上司王绾,认为原楚国、燕国、齐国等地的领土都远离秦国,主张实行分封,授各地贵族予世袭的诸侯名份,惟身为廷尉的李斯认为分封制是周朝诸侯混战的根源,他大胆地反驳道,周制订的这个政策已经证明是一个政治灾难。
以秦一统华夏为界,此前我国为封邦建国的“封建”时代,列国并立是基本的政治形态。
秦之后,我国进入以郡县制为基础的中央集权社会。但我国历代行政区划变化很大,名称各不相同,且有些名称相同而含义又不同,本文想简单介绍一下古代基本的行政区划。
郡和县是我国古代社会最基本的行政区划,春秋时期,秦、楚、齐、吴等国开始设县,秦国和晋国开始设郡。
最初,郡和县之间并没有统属关系,县多在内陆,而郡则在边疆。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全国正式确立郡和县两级行政区划。分天下为36郡,后增至48郡,郡下设县。
秦之后两千多年,无论行政区划如何变迁,县作为基本的行政单位保持不变,且数量也相对稳定,一直保持在1200个左右。
汉朝建立后,大封同姓王,实行郡国并行制。汉代的王国是与郡同级的行政区,因此,汉代常常“郡国”连称。
州的名称起源很早,相传大禹治水后,就分天下为九州,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但这多半是春秋战国时期的托古之作,汉朝之前,州并不是我国真正的行政区划。
公元前106年,汉武帝为了加强对全国103个郡的统治,将全国划分为十三个部分,每部派一名刺史去监察百官。这十三个监察区称为十三刺史部,或者十三州,至东汉十三州成为正式的行政区。
公元35年始,汉王朝的行政区划正式变成了州——郡——县三级制。
汉亡后,中国经历了漫长的分裂,由于政权比较多,各政权设立的州也越来越多,有的名称相同,有的只是名义上的州。比如晋室南迁后为了维系故土之思,便在南方设了许多北方的州。
至南北朝末期,全国已经有300多个州,且名称混乱。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后,便废除郡这一级行政区,改州——郡——县三级为州——县两级制,后来杨广又将州改称了郡,但仍是两级制。
唐承隋制,最初也实行郡——县两级制,但唐朝郡和州的名称曾反复改过数次,因此唐代州和郡的称呼都有,但意思是一样的。
但随着唐朝版图的扩大,李世民面临着同刘彻一样的问题,如何管理偌大的帝国?
于是李世民分全国300多个州为十道,派官员经常巡查,至唐玄宗时期十道增加至十五道,到也变成了固定的行政区。于是唐代便形成了道——州——县的三级行政区划。
宋代沿袭了唐代的三级行政区划,只不过把道改成了路,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