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老铁们好,相信很多人对行李百度百科都不是特别的了解,因此呢,今天就来为大家分享下关于行李百度百科以及行李是什么东西的问题知识,还望可以帮助大家,解决大家的一些困惑,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本文目录
“行李”一词作为名词,现在指出行的人所带的衣服、包裹、箱子等等。可是,为什么把这些东西称为“行李”呢?“行”为出行、远行之意还可以理解,“李”是什么呢?很显然不是姓。“李”字现在理解起来确实比较曲折。
“行李”原指“使臣”、使者或者信使《左传·僖公三十年》:“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此处“行李”非衣服、包裹之类的东西,而是指称“使臣”。
“行李”古时为使臣、使者等。《辞海》:“李通理,古时法官的名称。《管子·法法》:‘皋陶为李。’尹知章注‘古治狱之官。’”《辞源》:“古狱官叫司理,也叫司李。”
《辞源》:“唐时谓官府导从之人曰行李。”这里的“行李”就相当于现在的外交官,当时的信使。当时“行李”也称“行人”。《论语·宪问》:“行人子羽修饰之”,此“行人”便是信使,当时的外交官也。
“李”当为“理”,治理之意那么,为什么用“李”字呢?清代学者郝懿行《证俗文》曰:“古者行人谓之‘行李’,本当作‘行理’,理,治也。作‘李’者,古字假借通用。”《中华大字典》:“古李、理同音通用,行李亦作行理。”《左传·昭公十三年》:“行理之命,无月不至。”此处仍写作“行理”。
从文献可知,“行李”当是指人,此类人一般出行在外,且承担一定的任务,就是办事、理事之人。
“行李”一词所指范围不断扩大后来,“行李”所指称的范围不断扩大,把所有的行人都称作“行李”了。《左传·襄公八年》:“亦不使一介行李,告于寡君。”此处“行李”即指称一般行人。
有意思的是,“行李”还用来指称驿站,因为出行的信使或者远行之人,需要途中休息,因此当时的驿站也称为“行李”。如陶渊明《赠长沙公》:“山川阻远,行李时通。”此“行李”即指称驿站。
自唐代“行李”开始指称行装,即行人所带物品后来表示外交使节、出行之人的“行李”渐渐被使人、使者、使臣等所取代。“行李”表示本义的功能便渐渐丢失。自唐代始,“行李”的词义开始出现转移,专门指称外出之人所带的物品。
唐代元稹《叙诗寄乐天书》:“有诗八百余首,色类相从,共成十体,凡二十卷,自笑冗杂,亦不复置之于行李。”《初刻拍案惊奇》:“即令人替崔生搬将行李。”以上两处“行李”皆与现在的“行李”相同。
总结“行李”之“李”与表示姓氏的“李”没有任何关联。“行李”本作“行理”,“理”为治理、办理之意。“李”为“理”的假借字,二者同音通用。“行李”最初指称使臣、外交使节等,后来“行李”泛指一般的行人、驿站。“行李”之本义又被使者、使臣所指称,“行李”渐渐失去本义。至唐朝“行李”开始指称包裹、出行所带物品。
参考文献:
1.李栋编,《词语缘起大观》,黄山书社,2007年10月。
2.黄新宇,《俗语钩沉》,海天出版社,2016年3月。
底线到了,哈哈!看到这里辛苦您点个赞,关注一下吧!谢谢!
行李,也称行旅,一般指行旅的人出行所带的东西。比如包裹、箱子、雨伞、衣物、食物等。
行李是一个古老的词汇,早在春秋战国时代已沿用。《校注》:行李本义为使者,《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共(供)其乏困。’在唐代口语中有‘旅行’、‘外出的前驱者’等引申义。杜预注行李,使人也。朱骏声释“李”行旅。
行李之所以被称为行李,是因为“行李”一词中的“李”实际上是“理”的假借字。而“行李”一词最初指的是出使者的使者1,后来又衍生出了“行旅”这个专门指出行普通人的词汇,再后来又演变成了官府的导从人员。最终,它被用来描述人们出行时所携带的物品,也就是行李。
"行李″古意为出行的人,今泛指出行所带的诸如物件、被褥等。
出处:一,出自《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供其乏困。"
二,左丘明《烛之武退秦师》,"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关于行李百度百科和行李是什么东西的介绍到此就结束了,不知道你从中找到你需要的信息了吗 ?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记得收藏关注本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