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宋朝的教化内容相信很多的网友都不是很明白,包括宋代社会教化发展趋势也是一样,不过没有关系,下面就来为大家分享关于宋朝的教化内容和宋代社会教化发展趋势的一些知识点,大家可以关注收藏,免得下次来找不到哦,下面我们开始吧!
本文目录
〖One〗、出自:宋代王重阳的《重阳教化集》
〖Two〗、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
〖Three〗、儒家、佛教、和道教三家本来就是相通的,三教从来就是一个出处。
〖Four〗、王重阳的修行思想以道教为主,但同时容纳儒、佛两教。他在对待三教的关系上持开放宽容的态度,认为三教有互相交融兼摄之处。
〖Five〗、经常被引用的七言律诗《孙公问三教》就反映出这方面的思想:“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悟彻便令知出入,晓明应许觉宽洪。精神炁候谁能比,日月星辰自可同。达理识文清净得,晴空上面观虚空。”
〖Six〗、此诗首两句“儒门释户道相通,三教从来一祖风”就简单认为王重阳是“三教合一”的支持者。后两句“悟彻便令知出入,晓明应许觉宽洪”就清楚地表达到如果能够悟彻三教,就会明白他们之间是有所不同(出入)的,故此需要以宽容的态度来对待这些差异。
〖Seven〗、这反映出王重阳在此诗的重点在于回应三教关系应该如何处理,三教之间虽然有相互契合之处,但亦有不同之处,在此诗中他并非认为三教是纵摄为一,反而是互有异同。
宋朝的科举在很多方面都继承了唐朝的制度,但有鉴于唐制中诸多积弊,又进行了广泛的改革。
宋朝科举,起初是一年举行一次。英宗治平三年(1065年),定为每隔三年举行一次。到太宗时录取名额大增。
过去“工商杂类”出身的士人一直被排斥在仕途之外。宋朝冲破了这种限制,不讲门第出身,工商杂类自可应试。到北宋末年,甚至僧道亦可应试。只要有奇才异行便可录取。科举应试者范围的扩大,无疑对选才的质量是有好处的。
唐朝科举考试及第后,还要经过吏部考试合格才能任官。宋朝时,则一经考试录取,立即授官,简化了录用程序。因此,更能吸引士人孜孜苦读,以求闻达。
〖Four〗、殿试成为定制,考试制度变为三级
宋朝为了禁止谢恩于私门,于太平兴国七年(982年)下令,禁止考生称考官为“师门”,自称“门生”,以防考官考生结成政治集团,互相标榜,有碍于中央集权。乾德六年(968年),殿试成为定式,沿袭不改。这样一来,宋朝的考试制度就由两级制增为三级制,即州试、省试、殿试。
唐朝的主考官是吏部考功郎中、员外郎或礼部侍郎。宋朝的主考官则是临时差遣,年年不同,届届各异;还设有“权知贡举”即副主考官若干人,互相监督。这样,就限制了主考官的权力,以保证科举考试比较公正地录取人才。
北宋前期采用苏轼派的主张,大体上沿袭唐制。王安石变法,反对以诗赋取士,主张务实,进士的考试项目取消了诗赋,专考经义和时策,增设明法科。哲宗元祐时兼顾诗赋和经义两科,有诗赋进士,也有经义进士。
宋朝考试规则比唐朝严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防止考生作弊的制度。宋规定考生不准带书本入考场,但考诗、赋的一场可以携带查检音韵的工具书,如《切韵》、《玉篇》等。为防考生作弊,废除了这个礼节,考生的坐具、茶具全部撤去。考试时,连喝水都不允许,可见防范之苛刻,以后也成为定制。
其二,官员子弟的复试制度、宋代惩前代之失,一方面规定官员子弟可以参加考试;另一方面又规定,凡官员子弟都必须复试。
其三,废除考官与考生之间的特殊关系。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年)下诏,“及第举人不得呼知举官为‘恩门’、‘师门’及自称‘门生’”。此后也成为定制。
其四,糊名制度。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采纳了将作丞陈靖的建议,礼部复试后上奏合格进士名单,实行糊名,只报等级,不论姓名,等皇帝同意后再拆开宣布。咸平二年(999年),礼部会试时,朝廷另派官员在卷首封印,明道二年(1033年),各州考试也采用此法,从此形成了严格的糊名制度。
其五,誊录制度。宋真宗于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下诏设置誊录院,专门负责誊录试卷。封卷官员密封了考卷之后,送誊录院,抄录时,由内侍二人监视,再派朝廷官员校对考卷的原本和副本,以副本交礼部阅卷定等级。自此以后,也成为定制。
其六,锁院制度。宋代科举考试虽由礼部主持,但礼部仅为具体办事机构,皇帝在考试前临时任命朝廷大员主持考试,称“知贡举”。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任命翰林学士苏易简等人为知贡举,苏易简等人受命之后,为表明他们公正,也为了避嫌,不再回家,住宿于尚书省贡院,锁门谢客,不与外人往来,从此形成制度。
〖One〗、国家推广伦理教化的最主要途径是官学教育。国家倡导的官学教育是面向社会所有成员,注重通过公平的科举考试选拔人才,为文人指明一条通向皇权统治阶层之路。肯定的是,儒家坚持"学而优则仕"的选贤主张,通过科举制度的制度保障,改革考试内容,极大地稳固了皇权统治的社会基础,为进一步提高官吏的文化素质发挥重要作用,实现了在思想上的引领和控制作用,为教化思想的发展、实践打下了比较坚实的基础。
〖Two〗、民间普及北宋时期振兴官学的同时,民间办学组织兴盛,各地私人竞相创建书院,士人读书求学的机会又明显增加了。在民间一般是由学者创办的书院,鼓励全国各地的弟子们都可以前来学习。书院教育促使人们形成良善的道德品格和风气,弘扬、普及核心道德价值,传播渗透道德教化精神思想,规范庶民修身行为,做到言忠信、行笃敬。私学教学更加使得教化在民间传播和发展。
好了,关于宋朝的教化内容和宋代社会教化发展趋势的问题到这里结束啦,希望可以解决您的问题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