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给大家聊聊关于唐朝的取士之科是什么制度,以及什么书是唐代取士的条件对应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哦。
本文目录
1.监考对象不同:恩科考试的监考老师就是皇帝本人,科举考试的监考老师是朝廷所派遣的官员。
2.出现时间不同:恩科出现于宋代,当时对于屡试不第又有些才能的考生,允许他们在皇帝策试时,报名参加附试。科举考试起源于隋朝,确立于唐朝,完备于宋朝。
3.录取率不同:皇帝为表示皇恩浩荡,对这类考生的录取率很高,甚至有时会出现在常规的状元之外另有恩科状元的情况。至于科举考试,录取率明显远远低于恩科,据说科举考试的录取率仅仅只有1.9%,由此可知科举考试多么艰难。
〖One〗、唐代官吏选拔的途径有三种,即门荫,杂色入流和科举。
〖Two〗、唐朝对门荫入仕有严格的规定:一是有封爵者可由子孙承袭;二是皇亲可按关系的亲疏叙阶授官;三是散官,职事官三品以上的曾孙,五品以上的子孙,二品勋官的儿子可以资荫入仕。门荫如仕可通过学馆入仕和直接以门荫入仕。通过学馆就是充当弘文管,崇文馆(三品以上子孙)或国子学,太学(五品以上子孙)的学生,学成后通过考试入仕途。直接以门荫入仕则需要先充当千牛和三卫(皇帝或太子的侍卫),期满后兵部考试合格,再送吏部考核,合格者授官。
〖Three〗、杂色入流主要有品子,勋官和流外入流。品子由文武六品以下,勋官三品一下五品以上的成年子充任。需轮流到三品以上亲贵的家中担任侍从或缴纳品子课钱,十年期满后经兵部简试,再送吏部考核,合格者即可授官。勋官需轮流番上服役,供京城诸司和各州驱使,不服役这需缴纳课钱,服役或纳钱期满,经兵部考试合格,可授予散官。
〖Four〗、科举是一种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科举分为常科和制科。常科分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书,明算六科。其中秀才科为比较高科等,主要考试国家策略,但因为难度太高考生视为畏途,故很快就被废绝了。明经主要靠儒家经典。进士主要考帖经,杂文和对策。明法考试律法。明书考试《说文》和《字林》,并要通训诂。明算考试算经。只需考试合格一科就获得相应的称号,譬如进士科考试合格就称为进士及第,明经科考试合格就称为明经及第,不过这仅是个称号,要想做官,还需到吏部参加铨选,经过体貌,言辞,书法,判决书四项铨试,再结合各项规定,才能授官。
唐代取士沿用隋朝创立的科举制度,并加以完善。
〖One〗、《五经正义》。唐太宗认为儒学多门,章句繁杂,诏国子祭酒孔颖达等撰成《五经正义》一百七十卷,颁行天下,定为全国各级各类官学的统一教材,而每年的明经科举考试都以此为准。
〖Two〗、《开成石经》。唐文宗开成二年刻成并立于国子监内,共分十二经,分别是《周易》、《尚书》、《诗经》、《周礼》、《仪礼》、《礼记》、《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穀梁传》、《论语》、《孝经》、《尔雅》。被誉为中国“最早的高考教材”。
到南宋时期,这十二经与《孟子》合称十三经。
OK,关于唐朝的取士之科是什么制度和什么书是唐代取士的条件的内容到此结束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