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隐患

本站原创 2024-03-02 18:17:36 -
唐朝隐患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唐朝隐患,以及窦建德之死对唐朝影响对应的知识点,文章可能有点长,但是希望大家可以阅读完,增长自己的知识,最重要的是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可以解决了您的问题,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本文目录

  1. 唐朝中期发生了什么战乱使唐朝从此一蹶不振
  2. 窦建德之死对唐朝影响
  3. 790年后的唐朝什么样子

[One]、唐朝中期发生了什么战乱使唐朝从此一蹶不振

安史之乱,是中国唐代所发生的一场政治叛乱,是由安禄山与史思明发动,同中央政权争夺统治权的战争,也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是因为唐玄宗晚年不管朝政引起。由于发起叛乱者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为主,故称安史之乱,又因其爆发于唐玄宗天宝年间,也称天宝之乱。安史之乱从公元755年12月16日爆发,至公元763年2月17日平息,历时七年零二个月,由三代皇帝平定,虽然乱事最终得以平定,可是对中国后世政治、经济、文化、对外关系的发展等均产生极为深远而巨大的影响,唐朝再无中兴之日,变得平庸。此后唐朝进入藩镇割据的局面。司马光《资治通鉴》:“由是祸乱继起,兵革不息,民坠涂炭,无所控诉,凡二百余年。”

我认为不是李林甫一个人造成的,虽说要承担主要责任,但不能把所有的错都推到他身上啊,杨国忠,唐玄宗等也有很大责任,而且爆发安史之乱的原因很多

唐前期,在边防要地设置藩镇,以节度使统领军队,代表皇帝驻守边疆,后来逐渐推广成为制度。到了玄宗时期,在边地设置了九个节度使,每个节度使拥有2至9万人的军队,而当时唐朝全部军队的总数不过57万。节度使的边兵要比京师及内地的兵多出6倍,且精兵强将都集中在边疆地区,这就形成了外重内轻的局面。节度使不仅拥有长期受自己控制的军队,还兼管着当地的民政、财赋,很快发展成强大的地方割据势力,直接导致了安史之乱的爆发。

2.相邻民族经济发展差距过大,会使经济条件较低者为物质享受所引诱,向经济发达地区施行掠夺与侵略(安禄山是被当时中国繁荣景象所引诱,才发动了叛乱):

唐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做了许多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的改革和调整。他整顿纲纪、废除苛法、重视生产、对外开放,天下太平,经济繁荣,开创了有唐一代的盛世,史称“开元盛世”。史书记载,开元盛世之时,谷物连年丰收,仓库里都堆满了粮食,有的陈年稻谷都已腐烂,繁荣富裕可见一斑。而唐代交通较为便利,水陆交通贯通全国,江淮物资源源不断地通过漕运送往京师。玄宗时的漕运改革,使他不必移驾洛阳,便可坐享江淮的丰富物产,这使胡人出身的安禄山十分眼红。而玄宗长年不至洛阳,无法直接掌控河北军队,也给了安禄山在此地坐大的机会。手握重兵的安禄山有了造反的能力与想法,为了得到更多的财富、更多的物质享受以及更大的权力,便趁朝廷不备之际,发动了叛乱。

3.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

唐朝经济,虽然表面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但盛世背后,己潜伏着深刻的经济危机。唐朝赖以富强的“均田制”遭到严重破坏,土地被大官僚、大地主、大豪商大量兼并。大批农民陷入了失田失业,破产流离的绝境。大地主兼并垄断土地,使经济恶性膨胀。到玄宗执政后期,这种以大地主土地所有制为主的经济完全主宰了国家经济命脉,导致贫富两极分化的极端悬殊。贫富差距的极端化,激化了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失去土地的农民承担不起日益繁重的赋役,被迫背井离乡,四处逃亡,生活越来越艰苦,只有沦为大地主的荫户、奴埠或者是铤而走险、占山为王,以劫掠为生,甚至是聚众造反,进行武力反抗斗争。统治阶级与被统治阶级的矛盾日益激化,给了安禄山之流可乘之机。

唐初原就有“出将入相”的制度,但到了李林甫任宰相之时,为了巩固自己的宰相之位,向玄宗提议用胡人为将。胡人没有文化,不识汉字,即使有再大的功劳,也不可能入朝为相。这样,他就可以长期占据相位。殊不知此举必然引起胡人的不满。而边防重镇长期落入胡人之手,也是一种隐患。当杂胡出身的安禄山实力扩大又极得玄宗宠信之时,必然不将贪暴无能的宰相放在眼里(是指杨国忠,之前没有说清楚,多谢

@鲜卑利亚虎

安禄山曾为了讨好玄宗,不拜太子,声称“只知陛下,不知太子”。这样的言行必然引起太子的强烈不满。到玄宗年事渐高,身体渐弱之时,安禄山担心玄宗一死,太子即位会对他不利,遂生叛乱之心。

唐朝虽属开放型的封建王朝,但在大汉族主义的传统影响下,仍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玄宗时期,就多次攻伐奚、契丹部落。但同时,玄宗又完全不设种姓之防,宠信杂胡安禄山,任由他大肆提拔胡将,排斥汉人。安禄山在天宝〖Fourteen〗、年(755年),以胡将32人代替汉将,还养同罗及降奚、契丹健儿八千多人为假子。他以后的叛乱就是以这些少数民族将士为主体。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就提到:“安禄山的势力,是唐室用中国财富豢养成的胡兵团。此种胡兵团只吮吸了唐室的膏血,并没有受到唐室的教育。他们一旦羽翼长成,自然要扑到唐室的内地来。”个别学者还提出了全新的见解,认为安史之乱的参与者以粟特人为核心,叛乱是粟特人问鼎中原的一次明显的表现。安禄山打扮成该族的光明之神,以此为号召,在当地粟特人聚集部落,利用粟特人的组织和理财本领,组织起叛乱。

玄宗享有太平之世日久,以为天下太平,从此万世无忧,“宴安骄侈”就代替了“励精图治”。从早年的积极纳谏转变到拒谏甚至杀谏。对敢于直言进谏的正直君子憎恨排斥,反而“远正士,昵小人”。他罢黜张九龄,任用口蜜腹剑的李林甫为相,正是安史之乱的祸端。玄宗迷恋杨贵妃,还使其一家得贵。三个姐姐都封为国夫人,从兄不是朝中高官就是驸马。而另一从兄、不学无术的杨国忠竟出任宰相,甚至身兼四十多个职位。封建纲纪完全乱套了。玄宗对杨氏一门的宠溺严重影响到了国家的经济财政和军国大事。他“视金帛如粪壤,赏赐贵宠之家,无有限极”。仅三位国夫人每年的脂粉费就要赐钱百万,其他赏赐更是不计其数。他还无数次地带杨贵妃临幸华清池,铺张浪费更是史上罕见。因此,唐以后各代皇帝都对“女祸”有所防范。明太祖朱元璋就曾说过:“昔玄宗内惑于声色,外蔽于权奸,以养成安史之乱。”这“声色”就是指杨贵妃的女子之祸,而“权奸”则是指任相非人。

再回答第三个问题,我认为安禄山叛乱和他是胡人没有什么太大关系,主要是因为以上的原因,首先如果没有第一个条件,那安禄山有再大的胆子他也不敢造反啊,没有足够的兵力,造反不就等于自寻死路吗?所以安禄山是因为一系列偶然的原因才造反的。

顺便说一下安史之乱对唐朝造成的影响

第一,战乱使社会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旧唐书·郭子仪传》记载:“宫室焚烧,十不存一,百曹荒废,曾无尺椽。中间畿内,不满千户,井邑楱荆,豺狼所号。既乏军储,又鲜人力。东至郑、汴,达于徐方,北自覃、怀经于相土,为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几乎包括整个黄河中下游,一片荒凉。杜甫有诗曰:“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这说明经过战乱,广大人民皆处在无家可归的状态中。

第二,安史之乱,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此后实际上统一的中央王朝已经无力再控制地方,安史余唐末藩镇割据形势党在北方形成藩镇割据,各自为政,后来这种状况遍及全国。安史之乱起,唐王朝分崩离析,已经没有力量镇压这次叛乱,只好求救于回纥以及由少数民族出身的大将。当史思明之子史朝义从邺城败退时,唐遣铁勒族将领仆固怀恩追击,仆固与唐王朝有矛盾,为了私结党羽,有意将安史旧部力量保存下来,让他们继续控制河北地区,使安史旧将田承嗣据魏博(今河北南部,河南北部)、张忠志(后改名李宝臣)据成德(今河北中部)、李怀仙据幽州(今河北北部),皆领节度使之职。这就是所谓“河北三镇”。三镇逐渐“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赋不入于朝廷”,把地方军事、政治、经济大权皆集于一身,“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以后其他地区,如淄青(今山东淄川、益都一带)李正已,宣武(今河南开封、商丘一带)李灵曜,淮西李希烈等皆各自割据,不服朝廷管理。这些方镇或“自补官吏,不输王赋”,或“贡献不入于朝廷”,甚至骄横称王称帝,与唐王朝分庭抗礼直到唐亡,这种现象没有终止。

第三,阶级压迫和统治阶级的压榨更加深重。因而促使农民和地方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化,最后迫使农民不得不举兵反叛,形成唐中叶农民叛乱的高潮。安史之乱后,国家掌握的户口大量减少。潼关和虎牢关之间,几百里内,仅有“编户千余”,邓州的方城县,从天宝时的万余户,骤降至二百书本《安史之乱》户以下。政府却把负担强加在犹在户籍上的农民,所谓“靡室靡农,皆籍其谷,无衣无褐,亦调其庸”。唐宪宗元和年间,江南八道一百四十万户农民,要负担唐朝八十三万军队的全部粮饷,所以“率以两户资一兵,其它水旱所损,征科妄敛,又在常役之外”。在方镇统治下的人民,也遭受着“暴刑暴赋”,如田承嗣在魏博镇“重加税率”,李质在汴州搞得地区“物力为之损屈”,等等。唐政府和各藩镇的横征暴敛,终于激起了农民的不断武装叛乱,代宗一朝,“群盗蜂轶,连陷县邑”,其中规模较大的有发生于宝应元年(公元762年)的浙东袁晁之乱,同年的浙西方清之乱,以及同期的苏常一带的张度之乱,舒州杨昭之乱,永泰年间(公元765年)邠州之乱等等。这些叛乱虽说很快就被镇压,但更加削弱了唐朝的力量。

第四,经过安史之乱,唐王朝也失去了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的控制。安禄山乱兵一起,唐王朝将陇右、河西、朔方一带重兵皆调遣内地,造成边防空虚,西边吐蕃乘机而入,尽得陇右、河西走廊,安西四镇随之全部丧失。此后,吐蕃进一步深入,唐政权连长安城也保不稳了。唐王朝从此内忧外患,朝不保夕,更加岌岌可危。

第五,安史之乱,促使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安史之乱对北方生产造成了极大的破坏,大量北方人士南渡,“四海南奔似永嘉”。南方相对较为稳定,北方人口的南迁,带去了大量的劳动力,先进的生产技术,促进了江南经济的发展,南方经济日益超过北方。

[Two]、窦建德之死对唐朝影响

〖One〗、在隋朝的后期,窦建德招贤纳士,收买人心,成立了一支属于自己的军队,成为了统治河北的重要基础。史料记载,窦建德本人勤俭节约,每顿饭也只是吃蔬菜米饭,不会铺张浪费。从称王到建立政权的整个过程,他也是按部就班,没有经历到大的阻碍。因此,唐高祖直接杀掉窦建德,则很可能引起整个河北地区的动乱。

〖Two〗、然而,李渊显然是被胜利蒙蔽了眼睛,他低估窦建德集团的潜在实力。他不仅要处死窦建德,更是命令将王小胡、董康买等窦建德的部将强征到长安,打算把他们软禁起来。他们既痛感“吾属皆为夏王所厚,今不为之报仇,将无以见天下之士!”于是,这些将领恐怕遭遇不测,遂决定重新起兵造反。

〖Three〗、就在当年的七月,窦建德的一干将领,投到窦建德麾下的汉东公刘黑闼属下正式起兵反叛。刘黑闼起兵不到一个月,就攻陷了重镇历亭,杀死了唐屯卫将军王行敏。李渊急忙从关中征发步骑三千赴援,又令驻洺州将领秦武通、定州总管李玄通及幽州总管罗艺率部联合讨伐刘黑闼。之后,陈、洛、伊等地的八州豪强和窦建德的旧部全都举兵响应,局势变得更加混乱。

〖Four〗、眼看刘黑闼气势大振,随即攻陷了河北多地的州郡,与叛唐的蔚州总管高开道形成了呼应之势。此时的河北战局异常混乱,唐高祖李渊无奈之下,便任命秦王李世民亲自前往征讨。李世民和刘黑闼围绕着洺水、洺州进行了两个月的战斗,这期间,李世民损失惨重。最终,还是李世民开凿堤坝,利用洺水的汹涌才击败刘黑闼,获得了暂时性的胜利。

〖Five〗、但是,在这之后的不久,借着突厥支持的刘黑闼再一次兴兵。

〖Six〗、这次配合着突厥的军队,刘黑闼拿下了贝州、冀州等地。李渊只好一方面向突厥求和,另一方面继续征讨刘黑闼,其结果,却是不尽人意,一时之间,河北诸州尽叛,河北再度易手。虽然,最后李建成督军讨伐刘黑闼,并且,取得了胜利,唐朝一统了天下。但是,像河北这样三次易手的事件,也是极度罕见的。

〖Seven〗、河北局势的复杂,实力的强劲由此可知。

〖Eight〗、从这里,我们也不难看出,这之后河北的混乱困局,也是跟当初窦建德被草率处死有着莫大的关系。到了唐朝中期,自安史之乱平定后,河北地区其实并没有重回唐王朝的控制之中,反而被一些表面上归顺的安史叛将们给瓜分了,成为了一个赋税不纳、自立为王的“国中之国”。

〖Nine〗、且这种现象,一直持续到了唐帝国的灭亡。

[Three]、790年后的唐朝什么样子

〖One〗、790年后的唐朝样子。唐朝的盛世已经过去了。790年后属于唐朝的中后期,这个时期唐朝已经平定了安史之乱,由于安史之乱,使得唐朝的盛世一去不复返,也为了后来唐朝藩镇割据的局面埋下了隐患。

〖Two〗、唐朝开始面对外族的入侵,尤其是吐蕃的入侵。

好了,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

  • 上一篇: 唐朝雕母钱币
  • 下一篇: 唐朝隋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