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感谢邀请,今天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唐朝有好的文学家吗的问题,以及和有哪些讲唐朝历史的书值得推荐的一些困惑,大家要是还不太明白的话,也没有关系,因为下面将为大家分享,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解决大家的问题,下面就开始吧!
本文目录
《资治通鉴》(常简作《通鉴》),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在这部书里,编者总结出许多经验教训,供统治者借鉴,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资治通鉴》全书294卷,约300多万字,另有《考异》、《目录》各三十卷。
《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新唐书》是北宋时期宋祁、欧阳修、范镇、吕夏卿等合撰的一部记载唐朝历史的纪传体史书,“二〖Fourteen〗、史”之一。
全书共有225卷,其中包括本纪10卷、志50卷、表15卷、列传150卷。《新唐书》前后修史历经17年,于宋仁宗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完成,《新唐书》修成后,其主编曾公亮曾上皇帝表“其事则增于前,其文则省其旧”,认为这是本书胜过《旧唐书》的地方。
《新唐书》在体例上第一次写出了《兵志》《选举志》,系统论述唐代府兵等军事制度和科举制度。
《旧唐书》共200卷,包括《本纪》20卷、《志》30卷、《列传》150卷,原名《唐书》,宋祁、欧阳修等所编著《新唐书》问世后,才改称《旧唐书》,成书于后晋开运二年(945年)。
《旧唐书》的修撰离唐朝灭亡时间不远,资料来源比较丰富。
本书从秦汉写到民国,全书共一千余回,五百多万字,二千二百年的历史;主本信史,旁征野史,取材审慎,观点平实,内容丰富,叙述有法,用语雅洁,自评自注,理趣兼备,洵为通俗史著的经典。作者是民国演义小说家蔡东藩。
唐朝(公元618年一907年),是中国历史上最重要的朝代之一。
《细说大唐大全集》讲述了唐从建立到灭亡的近300年历史,记录了大唐帝国的兴亡沧桑,展现了唐朝的勃兴与衰落。
本书通过对唐朝近300年间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的回顾反思,。一书在手,遍阅大唐王朝恢弘壮丽的历史;尽览大唐帝国近300年的盛世传奇
杜牧(803年~约852年),字牧之,号樊川居士,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代杰出的诗人、散文家。杜牧的诗歌以七言绝句著称,内容以咏史抒怀为主,其诗英发俊爽,多切经世之物,在晚唐成就颇高。杜牧人称“小杜”,以别于杜甫,“大杜”;与李商隐并称“小李杜”;因晚年居长安南樊川别墅,故后世称“杜樊川”,著有《樊川文集》。
韦庄(约836年~约910年),字端己,长安杜陵(今中国陕西省西安市附近)人,晚唐诗人、词人,西安代表文人,五代时前蜀宰相。韦庄工诗,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代表作家,并称“温韦”,所著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在当时颇负盛名,与《孔雀东南飞》、《木兰诗》并称“乐府三绝”。
韦应物(737年~792年),长安(今陕西西安)人,中国唐代诗人,因出任过苏州刺史,世称“韦苏州”。韦应物是山水田园诗派诗人,诗风恬淡高远,以善于写景和描写隐逸生活著称。韦应物作为西安著名文人之一,今传有10卷本《韦江州集》、两卷本《韦苏州诗集》、10卷本《韦苏州集》,散文仅存一篇。
陈忠实(1942年8月~2016年4月29日),中国当代著名作家。《白鹿原》是其成名著作,其他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文论集《创作感受谈》,中篇小说集《初夏》、《四妹子》、《陈忠实小说自选集》、《陈忠实文集》,散文集《告别白鸽》等;其中《白鹿原》被教育部列入“大学生必读”系列,已发行逾160万册,被改编成秦腔、话剧、舞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
鱼玄机,初名鱼幼微,字蕙兰,晚唐诗人,长安(今陕西西安)人。鱼玄机性聪慧,有才思,好读书,尤工诗,与李冶、薛涛、刘采春并称唐代四大女诗人。其诗作现存五十首收于《全唐诗》,有《鱼玄机集》一卷。鱼玄机生平传记资料散见于晚唐皇甫枚《三水小牍》、宋初孙光宪《北梦琐言》、元代辛文房《唐才子传》等书;另外《太平广记》、《南部新书》、《直斋书录解题》和《全唐诗》等书中还存留有相关的断章短句。
薛涛(约768年~832年),字洪度,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唐代女诗人,成都乐妓。后人将薛涛与鱼玄机、李冶、刘采春并称唐代四大女诗人,与卓文君、花蕊夫人、黄娥并称蜀中四大才女,流传至今诗作有90余首,收于《锦江集》。薛涛的诗,有如世所传诵的《送友人》、《题竹郎庙》、《池上双鸟》等篇,以清词丽句见长,还有一些具有思想深度的关怀现实的作品。
杜预(222年~285年),字元凯,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市)人,魏晋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和学者。杜预耽思经籍,博学多通,多有建树,时誉为“杜武库”,著有《春秋左氏传集解》及《春秋释例》等,成为明朝之前唯一一个同时进入文庙和武庙之人。杜预的《集解》对后世《左传》研究颇有影响,至今仍有重要的学术价值;曾撰《善文》50卷,是中国古代较早的一个散文选本。
颜师古(581年~645年),名籀,字师古,以字行。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朝初年经学家、训诂学家、历史学家。颜师古少传家业,遵循祖训,博览群书,学问通博,擅长于文字训诂、声韵、校勘之学;他还是研究《汉书》的专家,对两汉以来的经学史也十分熟悉;有《匡谬正俗》、《汉书注》、《急就章注》及集,《全唐文》辑录其文19篇,《全唐诗》辑诗一首。
牛兆濂(1867年~1937年),字梦周,号蓝川,西安市蓝田县人,清末关中大儒。牛兆濂幼年过目成诵,后拜三原著名理学大师贺瑞麟门下。牛兆濂著有《吕氏遗书辑略》4卷,《芸阁礼记传》16卷,《近思录类编》14卷等,又曾主纂《续修蓝田县志》;曾讲学于蓝田芸阁书院、三原清麓书院,后人尊称蓝川先生。牛兆濂辛亥革命后以遗民自居,后积极倡导抗日,1937年7月卢沟桥事变爆发不久病逝。
王九思(1468年~1551年),字敬夫,号渼陂,陕西鄠县(今西安市鄠邑区)人,明代文学家。王九思以诗文名列“前七子”,所著有诗文集《渼陂集》,杂剧《沽酒游春》、《中山狼》(一折),及散曲集《碧山乐府》等。王九恩在罢官以前的作品以诗文为主,他与武功康海同里、同官,同因列入瑾党被免官,同样的身世遭遇,同样的思想感情,使他们交谊深厚;归里后,常常谈文赋诗相聚,唱和颇多。他的诗文集有《渼陂集》、《渼陂续集》19卷。
鲁迅〔1881年-1936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02年去日本留学,原在仙台医学院学医,后从事文艺工作。1909年回国,先后在杭州、绍兴任教。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了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此后,陆续创作、出版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五杰之首的荣誉称号。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笔名郭鼎堂、麦克昂等,生于四川乐山沙湾。1914年春赴日本留学,《牧羊哀话》是他的第一篇小说。1918年初夏写的《死的诱惑》,是他最早的新诗。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他积极投身于新文化运动,写出了《凤凰涅磐》、《地球,我的母亲》、《炉中煤》等诗篇。1920年出版了与田汉、宗白华通信合集《三叶集》。1921年出版的诗集《女神》,以强烈的革命精神,鲜明的时代色彩,浪漫主义的艺术风格,豪放的自由诗,开创了一代诗风。
南昌起义后,从1928年起,郭沫若流亡日本达10年之久。抗日战争爆发后,郭沫若只身潜回祖国,筹办《救亡日报》。其间写了《棠棣之花》、《屈原》等6个历史剧和大量杂文、随笔、诗歌等。1944年,郭沫若写了《甲申三百年祭》,总结了李自成农民起义的历史经验教训。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郭沫若曾任政务院副总理、中国科学院院长、中国科技大学校长、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全国文联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等职。同时,继续进行文艺创作,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
郭沫若一生创作甚丰,涉及到诗歌、散文、小说、历史剧、传记文学、评论等现代文学的各个领域。他的许多作品,被译成日、俄、英、德、意、法等多种文字,为中国文学,特别是中国革命文学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是继鲁迅之后,中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堪称中国二十世纪革命文学的旗手。所以,郭沫若当选为中国二十世纪文学五杰的第二位,
张恨水(1895-1967)原名张心远,笔名恨水,祖籍安徽潜山,生于江西广信。1918年任芜湖《皖江日报》编辑,191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南国相思谱》。1924年主编《世界晚报》副刊《夜光》,4月,开始该副刊上连载长篇章回小说《春明外史》,一举成名。1926年《金粉世家》的发表,进一步扩大了张恨水的影响,但真正把他的声望推到比较高峰的还是《啼笑因缘》。抗日战争爆发后,张恨水到重庆任《新民报》主笔,被推选为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写于解放战争前后的长篇小说《八十一梦》和《五子登科》,是揭露国民党腐败统治的社会讽刺小说,巧于构思,富于想象,讽喻辛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文化部顾问、中央文史馆馆员、中国作家协会理事。
在二十世纪革命文学一统天下的时代背景下,张恨水一支独秀,是通俗文学集大成者。可以断言,在二十一世纪,中国进入小康社会新的时代背景下,革命文学已不再成为主流。在文化范式上,消费文学将超越革命文学成为时代主流。而张恨水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创作,在20、30、40年代中国文坛上影响很大。90年代中国现代文学边缘化,张恨水却异军突起,影响日甚,为中国文学进入二十一世纪,提供了典型文学范式的先声。所以,作为通俗文学的领军人物,张恨水位居20世纪中国文学五杰第三,
茅盾(1896-1981)本名沈德鸿,字雁冰,出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十岁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读完北京大学预科,因无力升学,入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成为文学研究会的首席评论家。国共合作破裂之后,自武汉流亡上海、日本,开始写作《幻灭》、《动摇》、《追求》和《虹》。左联期间,他写出了《子夜》、《林家铺子》、《春蚕》。抗战时期,辗转于香港、新疆、延安、重庆、桂林等地,发表了《腐蚀》和《霜叶红似二月花》、《锻炼》等。
建国之后,茅盾历任中国文联副主席、文化部长、作协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主要精力放在社会活动与文学评论上。文化大革命期间,茅盾挨批靠边,秘密写作《霜叶红似二月花》的“续稿”和回忆录《我走过的道路》,1981年辞世。茅盾是中国革命文学的领军人物之一,在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五杰中排名第四,
老舍(1899-1966)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生于北京。1918年北京师范学校毕业后,任小学校长和中学教员。1924年赴英国任伦敦大学东方学院汉语讲师,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是第一部作品。1930年老舍回国,先后在齐鲁大学和山东大学任教授,期间创作了《猫城记》、《离婚》、《骆驼样子》等长篇小说。1926年加入文学研究会,抗战爆发后赴汉口和重庆。1938年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成立,他被选为理事兼总务部主任。1944年开始创作近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四世同堂》,1946年应邀赴美讲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副主席等职。后创作优秀话剧《龙须沟》,被授予“人民艺术家”称号。文化大革命初期,因受迫害弃世。老舍一生写了约计800万字的作品,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而闻名于世。老舍的创作,文学性、艺术性很强,他善于运用群众口语赢得广大读者,从而开创了中国二十世纪文学雅俗共赏的新局面。
END,本文到此结束,如果可以帮助到大家,还望关注本站哦!